瘫痪病人运动功能障碍因类型而异,部分伴感觉功能异常,肌肉有萎缩、张力改变且康复锻炼重要,常出现二便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还易有心理问题等,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需关注相关情况。
一、运动功能障碍
瘫痪病人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因瘫痪类型而异。若为痉挛性瘫痪,常出现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肢体活动受限且可能伴随不自主的肌肉痉挛,如下肢瘫痪者行走时可能呈划圈样步态;若为迟缓性瘫痪,则表现为肌肉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松软无力,肢体完全不能自主活动,如急性期脊髓损伤导致的迟缓性截瘫患者,肢体呈软瘫状态,无法抬起。不同年龄的瘫痪病人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瘫痪可能影响其大运动发育里程碑的达成,如正常婴儿6个月会坐,瘫痪儿童可能延迟或无法达到该水平。
二、感觉功能障碍
部分瘫痪病人可伴有感觉功能异常。可能出现感觉减退,即对痛觉、触觉、温度觉等刺激的感知能力降低;也可能出现感觉过敏,对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例如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病人,常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相应区域的感觉减退或消失,若损伤累及颈髓,可能导致上肢及躯干相应节段的感觉异常。性别差异对感觉功能障碍的表现影响相对较小,但不同病史导致的瘫痪,如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其感觉障碍表现可能与脊髓病变导致的感觉障碍在分布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三、肌肉状态改变
瘫痪病人的肌肉会出现明显变化。长期瘫痪者易发生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肌力下降,可通过肌肉围度测量等指标发现肌肉萎缩情况,如下肢瘫痪病人的大腿肌肉围度较健侧明显减小。同时,肌肉张力也会有改变,除前文提及的痉挛性或迟缓性瘫痪对应的肌张力变化外,还可能因长期不活动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进一步影响肌张力状态。生活方式方面,缺乏运动的瘫痪病人肌肉萎缩等肌肉状态改变会更明显,因此需要强调康复锻炼对维持肌肉状态的重要性。
四、二便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瘫痪病人常出现二便功能紊乱。如尿失禁,因膀胱逼尿肌功能失调,无法自主控制排尿;便秘也较为常见,与肠道蠕动减慢、腹肌无力等因素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无汗或多汗等,若瘫痪累及自主神经相关中枢,如脊髓高位损伤,可影响体温调节等自主神经功能,导致体温调节紊乱等情况。不同年龄的瘫痪病人二便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不同而有差异,儿童瘫痪时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二便功能的管理,避免长期二便紊乱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并发症。
五、心理状态改变
瘫痪病人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产生消极情绪。例如脑卒中后瘫痪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若进展不顺利,易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等。性别方面,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受心理状态改变的影响,但具体还需结合个体病史等综合判断,医护人员及家属需关注瘫痪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