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包含血压测量、心率及心律检查、血管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影像学检查涵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或MRI、颈动脉超声,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关注多器官功能等,女性更年期前后关注内分泌相关心血管风险,有家族病史或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加强指标监测与影像学筛查频次。
一、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需定期监测不同时间点血压,了解血压水平及波动情况,成人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若血压异常需进一步评估。
2.心率及心律检查:心率过快或过慢、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通过听诊或心电图监测等方式评估心率与心律状况。
3.血管检查:对颈部、四肢动脉进行听诊,检查有无血管杂音、搏动异常等,有助于初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迹象。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一般建议定期检测血脂水平。
2.血糖检测:通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评估血糖代谢情况,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显著增高,需关注血糖控制状况。
3.肝肾功能检查:部分心脑血管病相关药物的代谢与肝肾功能相关,通过检测肝肾功能可评估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调整治疗方案,如肌酐、尿素氮反映肾功能,转氨酶等反映肝功能。
4.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心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该指标有助于评估相关风险。
三、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如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类型等,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更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情况。
2.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肥厚、瓣膜病变、心腔大小及射血分数等,帮助判断心脏整体功能及有无结构性心脏病。
3.头颅CT或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对于疑似脑血管病患者是重要检查手段,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等。
4.颈动脉超声:通过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等,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而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四、特殊人群考虑
1.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需更关注多器官功能状态,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等检查,密切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心脑血管病变。
2.女性:更年期前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检查时除常规项目外,可加强内分泌相关心血管风险评估,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
3.有家族病史或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病遗传倾向者及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加强血脂、血糖等指标监测频率,增加影像学筛查(如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频次,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