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气短胸闷时,可通过脱离诱发环境、调整呼吸方式来缓解,严重时需医疗急救,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儿童要重视、老年人要防基础病加重、孕妇要注意半卧位并及时就医。
一、脱离诱发环境
1.若气短胸闷是因处于密闭、空气污染严重或氧含量低的环境所致,应尽快转移到通风良好、空气清新且氧含量适宜的场所,如室外空旷区域等。例如在室内新装修且未充分通风的环境中出现气短胸闷,及时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能快速改善状况,因为新鲜空气可补充氧气,减少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2.对于因剧烈运动等导致的气短胸闷,应立即停止运动,处于安静状态。比如进行高强度跑步后出现气短胸闷,停下休息可使身体的氧气供需逐渐恢复平衡,缓解不适。
二、调整呼吸方式
1.腹式呼吸: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平卧或半卧位,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气时,尽力扩张腹部,让放在腹部的手随着腹部的隆起而上升;呼气时,腹部收缩,放在腹部的手随之下降。缓慢而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尽量深而慢,重复几次。研究表明,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提高肺的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缓解气短胸闷。例如健康人在紧张焦虑时通过腹式呼吸能有效减轻身体的不适反应。
2.缩唇呼吸:闭嘴用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应比吸气时间长1-2倍,缩唇程度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cm处的蜡烛火焰倾斜但不熄灭为宜。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功能,缓解气短胸闷。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长期练习缩唇呼吸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三、医疗急救措施(针对严重情况)
1.若气短胸闷伴有明显胸痛、口唇发绀等严重表现,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气胸等严重疾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安静,尽量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有条件的可给予吸氧。对于气胸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气胸进一步加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气短胸闷需格外重视,儿童不会准确表达病情,家长要密切观察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发热、咳嗽、喘息等。如果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出现气短胸闷,要立即停止活动,让儿童处于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及时就医。儿童气短胸闷可能由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所以不能延误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的情况,当出现气短胸闷时,要考虑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加重。老年人应避免突然的剧烈活动,日常活动要量力而行。如果老年人在休息时出现气短胸闷,应及时坐起或半卧位,有条件的给予吸氧,并尽快就医,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相对隐匿且可能较严重。
3.孕妇:孕妇出现气短胸闷可能是生理现象,随着孕周增加子宫增大压迫胸腔,但也可能是病理情况,如妊娠期心脏病等。孕妇出现气短胸闷时应采取半卧位,以减轻子宫对胸腔的压迫,改善呼吸。要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因为孕妇的健康关系到自身和胎儿的安全,不能忽视任何异常的气短胸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