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分Ⅰ度Ⅱ度Ⅲ度,病因有盆底组织薄弱、腹压增加等,直肠脱垂常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伴排便不尽等,子宫脱垂有腰骶部酸痛等表现,诊断靠妇科检查等,治疗有盆底肌锻炼、子宫托等非药物及手术,老年女性子宫脱垂需避免腹压增加等,儿童直肠脱垂与便秘等相关要调整饮食等。
一、定义与分类
脱肛即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子宫脱垂可分为Ⅰ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未超出)、Ⅱ度(轻型: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Ⅲ度(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二、病因分析
(一)直肠脱垂病因
1.盆底组织薄弱:老年人、多次分娩者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退行性变或损伤,导致支持功能减弱。2.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使腹压持续增高,推动直肠向下移位。
(二)子宫脱垂病因
1.分娩损伤:是主要原因,分娩过程中盆底肌、筋膜及子宫韧带过度延伸或撕裂,产后未恢复正常,导致子宫支持结构薄弱。2.长期腹压增加:慢性咳嗽、腹腔积液、习惯性便秘等使腹压升高,促使子宫向下移位。3.盆底组织退化: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组织萎缩退化,易发生子宫脱垂。
三、临床表现
(一)直肠脱垂
常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逐渐发展需用手推回,甚至咳嗽、站立时也可脱出。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严重时可出现黏液血便。
(二)子宫脱垂
不同程度患者有不同表现,轻者可无明显不适,重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阴道有肿物脱出,行走、劳动时肿物增大,卧床休息可缩小,脱出严重者长期摩擦可出现宫颈溃疡、出血等。
四、诊断方法
通过妇科检查可确诊子宫脱垂,观察宫颈位置等判断分度;直肠脱垂可通过直肠指诊、排便造影等检查明确脱垂程度及类型。
五、治疗方式
(一)非药物干预
1.盆底肌锻炼:适用于各型脱垂患者,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脱垂症状。2.子宫托:适用于Ⅰ、Ⅱ度子宫脱垂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子宫托放入阴道,支撑子宫和阴道壁,使其维持在正常位置。3.直肠脱垂手法复位:急性发作时可由医生进行手法复位,将脱出的直肠还纳至肛门内。
(二)手术治疗
对于脱垂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如子宫脱垂患者可根据年龄、生育需求等选择曼氏手术、子宫全切及阴道修补术等;直肠脱垂可选择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患者
需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行为,如慢性咳嗽应积极治疗,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个人卫生,预防脱出组织发生溃疡、感染等,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二)儿童直肠脱垂
多与便秘、腹泻等因素相关,要调整儿童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排便规律,避免长时间蹲便,幼儿时期可通过训练良好排便习惯等预防直肠脱垂发生,若发生脱垂及时就医,可通过手法复位等处理,避免自行强力复位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