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包括偏头痛发作相关标准,即符合无先兆或有先兆偏头痛标准;前庭症状相关标准,即发作期间或后7天内有中重度、头动加重、伴自主神经或听觉症状的前庭症状;需排除其他疾病;还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诊断的影响及应对,儿童需与其他眩晕病鉴别、女性比例高、生活方式不健康风险高、有家族史需关注。
一、偏头痛发作相关标准
1.符合国际头痛协会(IHS)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标准
无先兆偏头痛:具有以下至少5次发作,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时),头痛具有以下特征:单侧性、搏动性、中或重度疼痛强度、日常体力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有先兆偏头痛:具有以下至少2次发作,先兆至少有以下一项,没有运动无力先兆,先兆至少有以下一项:完全可恢复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如闪光、亮点、线条)和/或阴性症状(如视野缺损);完全可恢复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症状(如麻木);完全可恢复的言语功能障碍。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相关特征。
二、前庭症状相关标准
在偏头痛发作期间或发作后7天内出现至少1次前庭症状,前庭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或头晕,持续时间从数秒至72小时,眩晕或头晕具有以下特点:中或重度强度;可因头动加重;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或听觉症状(如听力下降、耳鸣)。
三、排除其他疾病标准
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眩晕或头痛的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等)来排除其他疾病。
四、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及应对
1.年龄
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患前庭性偏头痛,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儿童期常见的眩晕疾病相鉴别,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病史采集可能需要更依赖家长的描述,且儿童的偏头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头痛症状可能较轻或不明显,更需关注前庭症状的表现。
成年人中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相对依据更丰富的症状表现,但不同年龄段的偏头痛和前庭症状的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一些基础疾病的发生可能影响诊断,需要综合考虑。
2.性别
女性患前庭性偏头痛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在诊断时需考虑到性别差异对症状表现的影响,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偏头痛和前庭症状可能会有变化,需详细询问月经史等相关信息。
3.生活方式
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如过多摄入含酪胺、亚硝酸盐等食物)的人群,患前庭性偏头痛的风险可能增加。在诊断时需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后续管理中需要给予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如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减轻压力等,以减少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
4.病史
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患前庭性偏头痛的概率相对较高,在诊断时应详细询问家族病史。对于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因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有类似的前庭或头痛症状,需要通过全面的检查来明确是否为前庭性偏头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