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常见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肌张力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功能障碍(如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可致误吸及并发症)、二便失禁(累及控制中枢时出现,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需加强护理与康复训练)。
偏瘫:是脑血管病常见后遗症之一,约有三分之二的脑血管病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或其传导束受损,使得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例如脑梗死若发生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相关血管,会使支配的肢体肌肉无力,患者表现为患侧肢体活动受限,严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脑血管病后偏瘫恢复相对更慢;而年轻患者若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也需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
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和减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如痉挛性瘫痪患者,患侧肢体肌肉紧张度增加,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减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缺乏正常的阻力感。这与脑血管病变破坏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平衡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肌张力异常的机制相似,但康复干预的难度可能因年龄有所不同,老年人肌肉本身弹性和恢复能力较差,康复训练效果相对有限。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近期记忆力明显下降,难以记住新发生的事情,例如经常忘记刚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等。脑血管病导致脑部相关区域(如海马区等与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受损是主要原因。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脑血管病后认知功能衰退往往更明显,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速脑动脉硬化,进一步损伤脑的认知功能区域。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容易分散。这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大脑维持注意力的神经环路,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的脑血管病患者,其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更严重,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脑的损伤。
言语功能障碍
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畅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无序,他人难以理解)等多种类型。是因为语言中枢及其传导通路受损所致。在不同性别中,发病机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康复过程中因心理因素等影响康复进度,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费力等。是由于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或肌肉受损引起,脑血管病患者无论男女、年龄大小,只要存在相关神经肌肉损伤,都可能出现构音障碍,康复训练需要针对发音器官的肌肉进行针对性训练来改善。
吞咽功能障碍
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严重时可能导致误吸,引起肺炎等并发症。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累及吞咽中枢或支配吞咽的神经、肌肉。老年人发生脑血管病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由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误吸引发肺炎的风险更大,需要在进食时采取特殊体位,如头稍向前倾、身体前倾等姿势来减少误吸风险。
二便失禁
脑血管病累及控制排便、排尿的中枢神经时,会出现二便失禁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盆底肌肉松弛等情况,脑血管病后二便失禁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加强护理,定期清洁会阴部,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以恢复对二便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