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与脑血栓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区别。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发病急,CT见高密度影,高血压等是主因,治疗重降颅压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脑血栓是脑动脉形成血栓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多安静发病,早期CT可能无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是主因,治疗重溶栓等,预后与梗死面积等有关。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脑血管病变、硬化、破裂等因素所致。例如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内膜病变形成斑块,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改变(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出血:发病较急,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出血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如壳核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脑叶出血可有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等;脑干出血病情往往较重,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昏迷等。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症状相对脑出血进展稍缓,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一般意识障碍较轻,但大面积脑梗死时也可出现意识障碍。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脑出血:头颅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影,能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
脑血栓: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检查对脑梗死早期诊断更敏感,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
四、发病危险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
脑出血: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此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引起脑出血。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肥胖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风险较高。
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这些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脂异常沉积等,促进血栓形成。
五、治疗原则区别
脑出血: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当符合手术指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清除血肿等。
脑血栓:治疗原则为超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早期可根据适应证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脑保护等药物,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治疗。
六、预后差异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大、脑干等重要部位出血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可留有严重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死亡率也较高。
脑血栓:预后与梗死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小面积梗死、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经康复治疗可不同程度恢复,但大面积梗死或治疗不及时者也可留有较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