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瘫痪是脊髓颈段损伤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障碍,病因包括外伤与疾病,临床表现有运动丧失、感觉减退消失、二便失禁、自主神经紊乱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与体格检查,治疗分急性期手术减压、药物干预及康复期物理、作业、心理支持,并发症预防护理涵盖压疮、肺部、泌尿系统感染等的预防及不同年龄段针对性护理。
一、高位瘫痪的定义及病因
高位瘫痪是指脊髓颈段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障碍的病症。其病因主要包括:
1.外伤因素: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脊柱骨折脱位,进而压迫或损伤脊髓,常见于青壮年群体,男性因从事高风险职业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
2.疾病因素:脊髓炎(多与自身免疫相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及青壮年相对多见)、脊髓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性质及位置影响病情发展)等疾病破坏脊髓结构引发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丧失,可表现为截瘫(若为颈髓损伤致四肢运动障碍则称四肢瘫),不同年龄患者因身体机能差异,康复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需更精细的康复规划。
2.感觉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减退或消失,女性患者需特别注意皮肤感觉异常导致的皮肤损伤风险,应加强皮肤监测。
3.二便失禁:脊髓损伤影响自主神经对膀胱、直肠的控制,各年龄段均需进行排尿、排便的规范化管理,预防泌尿系统及肠道并发症。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血压波动、体温调节异常等情况,老年患者本身基础疾病多,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可初步观察脊柱骨折脱位情况;CT能清晰显示骨质结构细节;MRI是诊断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可明确脊髓损伤部位、程度等,各年龄段均适用但儿童检查需注意辐射防护。
2.体格检查:通过对肢体肌力、感觉平面的评估明确损伤范围,不同年龄患者肌力评估标准有差异,儿童需结合生长发育阶段判断运动功能状态。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处理:
手术治疗:针对脊柱骨折脱位等情况尽早行减压手术,解除脊髓压迫,青壮年及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估需综合考虑基础健康状况。
药物干预:如符合适应症可短期使用甲泼尼龙等药物(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指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减轻脊髓水肿。
2.康复阶段:
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儿童康复训练需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损伤;老年患者需注重关节灵活性及肌肉耐力维持。
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根据不同年龄群体需求调整训练内容,如儿童侧重生活技能基础训练,老年患者侧重适应居家生活的简单操作训练。
心理支持:高位瘫痪对患者身心打击大,各年龄段均需心理干预,儿童可通过游戏等方式疏导情绪,老年患者需关注其抑郁等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
五、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压疮预防:定时翻身,儿童皮肤娇嫩需选择合适的翻身频率及方法,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要注意受压部位护理。
2.肺部感染预防: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儿童可通过拍背辅助排痰,老年患者需警惕坠积性肺炎风险。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女性患者因生理结构特点更需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管(按医学规范周期),儿童要避免尿管相关感染的特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