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表现为面部对称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雀斑主要由遗传及紫外线致儿童期发病,为面部散在针尖至米粒大小黄褐色斑点;老年斑因皮肤自然老化等致中老年暴露部位出现扁平褐色斑块,黄褐斑需与瑞尔黑变病等鉴别,雀斑需与着色性干皮病鉴别,老年斑需与脂溢性角化病鉴别。
一、定义与范畴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对称性分布于面颊部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边界通常较清楚,其形成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内分泌紊乱(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甲状腺功能紊乱等)等多种因素相关;色斑是一类色素异常性皮肤问题的泛称,包含多种不同类型,如雀斑主要与遗传及紫外线过度照射有关,表现为面部散在的针尖至米粒大小的黄褐色斑点;老年斑则与皮肤自然老化、长期日晒等因素相关,多为扁平的褐色斑块。
二、病因差异
黄褐斑:遗传易感性是重要基础,若家族中有黄褐斑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高;紫外线是重要诱发因素,长期日晒会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增加,从而促发或加重黄褐斑;内分泌紊乱方面,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导致面部出现黄褐斑,口服避孕药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引发该病;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病、结核病等)也可能与黄褐斑的发生相关。
雀斑: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一方若患有雀斑,子女患病几率较高;紫外线照射是其重要诱因,儿童期开始发病,青春期前后常加重,夏季日晒后雀斑颜色会加深、数量增多。
老年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自然老化是根本原因,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黑素细胞功能活跃,黑素沉积形成斑块;长期紫外线照射会加速皮肤老化进程,使老年斑更早出现且更严重;此外,慢性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也可能对老年斑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三、临床表现区别
黄褐斑:皮损多对称分布于面部,如颊部、前额、颧部等曝光部位,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一般无自觉症状,病情可能随季节变化,夏季日晒后常加重。
雀斑:皮损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斑点,孤立存在而不融合,数目可随年龄增长和日晒增多而增多,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儿童期即可出现,青春期前后明显。
老年斑:多见于中老年人的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前臂等,皮损初为淡褐色斑疹,逐渐增大、隆起,变为扁平的斑块,颜色呈褐色或黑色,表面可有油腻性鳞屑。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黄褐斑:主要依据典型的面部对称性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与瑞尔黑变病、太田痣等疾病鉴别,瑞尔黑变病多有接触光敏物质史,皮损边界不清,伴有轻度炎症;太田痣多在出生时或幼年出现,皮损为蓝灰色斑片,累及眼结膜等部位,可通过皮肤镜检查、伍德灯检查等辅助鉴别。
雀斑:根据儿童期发病、面部散在的针尖至米粒大小黄褐色斑点等典型表现即可诊断,需与着色性干皮病鉴别,着色性干皮病除有雀斑样皮损外,还伴有皮肤干燥、萎缩等表现,且有基因缺陷相关特征。
老年斑:依据中老年发病、曝光部位的扁平褐色斑块等临床表现诊断,需与脂溢性角化病等鉴别,脂溢性角化病表面多有油腻性痂皮,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