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子宫收缩异常有关;继发性痛经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慢性炎症等引起,还受遗传、精神心理、生活方式、年龄与生育史等因素影响,如遗传使约40%患者有家族史,精神心理不良情绪会降低痛阈加重痛经,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可诱发或加重痛经,青春期原发性多见,经产妇继发性增多。
一、原发性痛经的原因
1.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合成并释放较多的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尤其是前列腺素Fα含量增高时,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例如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70%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存在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的情况。
2.子宫收缩异常: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收缩可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痛经。正常情况下,子宫的收缩是有规律且协调的,但原发性痛经患者可能出现子宫收缩异常,使得子宫压力升高,超过了子宫肌层毛细血管的灌注压,进而引起痛经。有研究通过子宫压力监测发现,痛经患者子宫收缩压力明显高于无痛经女性。
二、继发性痛经的原因
1.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在月经周期中,这些异位的内膜也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临床数据显示,约50%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痛经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痛经可能逐渐加重。
2.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内异位内膜病灶在月经周期时充血、水肿,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痛经。研究发现,约30%-50%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有痛经表现,且多发生于经产妇。
3.盆腔慢性炎症:盆腔内的炎症会导致盆腔组织充血、粘连,在月经期间,这种充血状态加重,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疼痛。例如慢性盆腔炎患者,由于盆腔内存在炎性渗出、粘连等情况,月经时会出现下腹坠胀、疼痛等痛经相关表现,相关统计显示约20%-30%的盆腔慢性炎症患者伴有痛经。
三、其他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痛经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母亲有严重痛经,女儿发生痛经的概率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通过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等多种途径参与痛经的发生,约40%的痛经患者有家族史。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感知,使得痛阈降低,从而加重痛经的感受。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女性,痛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相关心理评估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状态评分较高的女性痛经程度往往更严重。
3.生活方式
饮食:过多摄入生冷、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诱发或加重痛经。例如经常食用冰镇饮料、辣椒等食物的女性,痛经发生风险可能增加。
运动:过度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内分泌紊乱等,从而影响月经周期及子宫状态,增加痛经发生的可能性。但适度的有氧运动,如瑜伽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缓解痛经,不过运动强度和方式需合理把握。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饮酒可能干扰前列腺素代谢,两者都可能与痛经的发生相关。有研究发现,吸烟女性痛经发生率比不吸烟女性高约20%,过量饮酒女性痛经程度往往更重。
4.年龄与生育史
年龄: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稳定,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生育后,继发性痛经的发生率相对升高,这与生育、妇科疾病的发生等因素相关。
生育史:未生育女性原发性痛经相对多见,而经产妇由于可能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问题,继发性痛经发生率较高。例如未生育女性中原发性痛经占比约60%-70%,而经产妇中因继发性因素导致痛经的比例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