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有缺血性和出血性症状,缺血性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晕平衡障碍及脑梗死相关不同部位梗死症状;出血性症状是血管破裂致脑出血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脑血管狭窄可致发育迟缓;老年人群症状不典型易被基础疾病掩盖且感知能力下降;女性妊娠期、围绝经期因激素变化症状有不同特点。
一、脑血管狭窄的常见症状
(一)缺血性症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关表现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出现。例如,中青年人群若发生脑血管狭窄导致的TIA,可能出现单眼一过性黑矇,这是因为一侧颈内动脉系统供血的视网膜动脉缺血所致,在年龄相关的血管退变人群中,这种情况可能更易发生。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视力下降或丧失,持续数分钟后恢复,可伴有对侧肢体无力、麻木,一般持续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会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脑血管狭窄风险增加,发生TIA的概率也更高。
还可能出现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流利、找词困难等,这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供血区域缺血引起。
头晕、平衡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伴有平衡失调,行走时不稳等。老年人由于平衡功能本身可能随年龄下降,若合并脑血管狭窄,这种头晕、平衡障碍可能更易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需特别注意防护。
2.脑梗死相关表现
不同部位梗死的症状:
若为大脑半球梗死,根据梗死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脑血管狭窄基础上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高,发病后偏瘫等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如无法自理穿衣、进食等。
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老年人后循环血管相对更易发生狭窄,发生梗死时这些症状可能更为复杂,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吞咽等重要功能。
(二)出血性症状
当脑血管狭窄部位的血管发生破裂时,可出现脑出血相关症状。一般起病较急,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头痛多较剧烈,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若出血量较大,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对于有长期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脑血管狭窄基础上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需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风险。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脑血管狭窄时更容易在血压波动时发生血管破裂出血。
二、特殊人群脑血管狭窄症状特点
(一)儿童脑血管狭窄
儿童脑血管狭窄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有其特殊表现。例如,可能出现发育迟缓,因为脑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供,从而影响神经发育。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血管狭窄对其脑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严重,需要早期发现和干预,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及时明确狭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脑血管狭窄症状可能不典型。一方面,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Alzheimer病等,脑血管狭窄的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例如,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而不易察觉是脑血管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引起。另一方面,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能力可能下降,如疼痛感知减退等,所以需要家属更加关注老年人的日常行为变化,如行走不稳、反应迟钝等情况,及时就医排查脑血管狭窄。
(三)女性特殊情况
女性在妊娠期或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狭窄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妊娠期女性若发生脑血管狭窄,可能因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症状表现不典型,且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影响脑血管的弹性等,导致脑血管狭窄相关症状出现或加重,需关注激素变化对脑血管的影响及相应的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