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怎么检查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检查诊断需综合多方面:采集一般情况、症状表现等病史;进行外阴、阴道、宫颈、子宫等妇科检查;行超声(经阴道、盆腔)、MRI等影像学检查;通过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吸取活检等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做肿瘤标志物等血液检查;明确病理分型及采用FIGO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评估,综合多方面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同患者依自身情况调整检查重点以确保准确安全。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孕产史(足月产次、早产次、流产次及现存子女数等)。例如,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等情况需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长期月经不调的女性也可能是相关疾病的潜在人群。
2.症状表现:重点询问阴道流血情况,如不规则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等;阴道排液情况,是否有血性或浆液性排液,有无异味;是否有下腹疼痛等不适症状。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月经紊乱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不典型表现,而老年女性绝经后出血则更需重视。
二、妇科检查
1.外阴、阴道:观察外阴有无异常,阴道黏膜情况,有无赘生物等。
2.宫颈:查看宫颈外观,排除宫颈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
3.子宫:了解子宫大小、质地、是否有肿物等。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附件情况,判断子宫是否有异常增大、触痛等。例如,当怀疑子宫内膜癌时,子宫可能出现异常增大或质地改变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清晰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赘生物等。一般来说,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常增厚,且回声不均匀。通过超声检查能初步判断宫腔内病变情况,对于有阴道流血等症状的患者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不同年龄女性子宫内膜厚度正常范围不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需进一步评估。
盆腔超声:可了解子宫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子宫外的转移病灶等。
2.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及有无盆腔外转移等。对于评估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制定手术方案的患者,MRI检查有助于更精准地了解病情。
四、子宫内膜活检
1.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是否为癌及组织学类型等。操作时需注意全面刮取宫腔内及宫角部组织,不同年龄患者刮宫时操作要轻柔准确,避免损伤。
2.子宫内膜吸取活检:包括宫腔细胞学采样等方法,相对微创,也能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对于一些不能耐受诊断性刮宫的患者可考虑此方法,但同样需要规范操作以保证获取组织的有效性。
五、血液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虽然CA125不是子宫内膜癌特异的标志物,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不同年龄女性CA125正常参考值有差异,若CA125明显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排查。
2.其他血液指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还会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及能否耐受相关检查和治疗等。
六、病理分型及分期评估
1.病理分型:子宫内膜癌主要有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预后等有所不同。通过病理检查明确分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
2.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分期标准,主要根据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是否累及宫颈间质、有无盆腔及远处转移等进行分期。准确分期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例如,Ⅰ期肿瘤局限于子宫体,而Ⅳ期则有远处转移等情况。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检查诊断需要综合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及血液检查等多方面结果,通过逐步排查来明确诊断,并进行病理分型和分期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检查方法和重点,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