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和呕吐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有所不同,痛经可由前列腺素含量增高、精神、神经因素等引起,呕吐可由咽部受到刺激、胃十二指肠疾病、中枢性疾病等引起,痛经的症状主要是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呕吐的特点是恶心、呕吐伴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痛,或恶心、呕吐伴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痛经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呕吐的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病因: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PGF2α含量升高时,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以及β-内啡肽等物质的增加。
精神、神经因素。
2.症状:
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治疗:
一般治疗:
重视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和顾虑可缓解疼痛。
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均对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
药物治疗: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产生,防止子宫过强收缩和痉挛,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双氯芬酸等。
口服避孕药:适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经妇女,有效率达90%以上。
对于继发性痛经,应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是由于内脏和躯体一系列不随意运动所引起,呕吐时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的现象。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以下是关于呕吐的一些信息:
1.病因:
反射性呕吐:
咽部受到刺激:如人为的刺激咽部、剧烈咳嗽、鼻咽部炎症等。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等。
肠道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肝胆胰疾病: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
腹膜及肠系膜疾病:如急性腹膜炎。
其他:如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等。
中枢性呕吐:
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脑膜炎、脑出血、脑栓塞、高血压脑病及颅内血肿等。
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药物:如抗生素、洋地黄、吗啡等。
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乙醇、重金属等。
精神因素:如胃神经症、癔症等。
2.症状:
呕吐的特点:
呕吐的时间:如育龄妇女晨起呕吐应考虑早孕反应,尿毒症的呕吐常在晚餐后、夜间或翌晨发生。
呕吐与进食的关系: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呕吐物的性质:幽门梗阻时,呕吐物常为宿食,不含胆汁;高位小肠梗阻者,呕吐物常为胆汁和食物;低位小肠梗阻者,呕吐物常为粪样物。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伴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恶心、呕吐伴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黄疸,提示急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恶心、呕吐伴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提示颅内高压。
恶心、呕吐伴眩晕、眼球震颤,提示前庭器官疾病。
3.治疗: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避免接触或摄入有害物质。
调整饮食结构。
对症治疗:
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
抗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
对于呕吐严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对于来例假痛经、呕吐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着凉,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