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的表现是什么
早产儿脑瘫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姿势异常(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及平衡反射异常),还可能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其他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照顾患儿时要保证营养均衡、给予关爱耐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针对不同障碍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预防感染。
一、运动发育落后
1.大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婴儿在3个月左右可抬头,45个月可翻身,67个月能独坐,89个月会爬行,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往往不能在相应的月龄完成这些动作,如4个月时仍不能抬头,9个月还不会独坐等。这是因为脑瘫影响了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导致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2.精细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婴儿在34个月时会有抓握反射,之后逐渐学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物品。脑瘫患儿可能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如6个月仍不能主动抓物,或抓物姿势异常,表现为手指不能灵活伸展和屈曲。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患儿肢体活动不灵活,上肢常表现为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握拳不易松开;下肢常出现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这种肌张力增高会限制患儿的关节活动范围,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功能。
2.肌张力降低:部分脑瘫患儿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感觉无力,自主运动减少。患儿常呈蛙位姿势,即仰卧位时四肢外展外旋,像青蛙一样。
三、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异常:脑瘫患儿仰卧位时可能头后仰,下肢伸直,双下肢交叉呈剪刀状,上肢屈曲内收。严重者甚至呈角弓反张姿势,即颈部和背部肌肉强直,头向后仰,胸腹部前凸,身体呈弓形。
2.俯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用双肘支撑抬起胸部,而脑瘫患儿可能无法完成,常表现为头不能抬起或只能短暂抬起,上肢不能支撑身体,胸部贴于床面。
3.坐位姿势异常:患儿坐位时可能不能保持平衡,容易向一侧倾倒,或者脊柱弯曲,呈驼背状。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这些反射在一定月龄会逐渐消失。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持续存在,如6个月后握持反射仍未消失,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2.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异常: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是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的重要反射。脑瘫患儿这些反射出现延迟或不出现,导致其在站立和行走时难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
五、其他表现
1.智力低下:约70%80%的早产儿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学习能力差、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低下等。智力低下的程度与脑瘫的严重程度有关,严重脑瘫患儿智力障碍也更为明显。
2.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表达障碍,如1岁半仍不能说简单的单词,发音不清,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等。这可能与大脑损伤影响了语言中枢的发育有关。
3.视力障碍:常见的有斜视、弱视等,约20%50%的脑瘫患儿有视力问题。斜视表现为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弱视则是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
4.听力障碍:少数患儿可出现听力减退,对声音反应不灵敏。这可能是由于脑损伤影响了听觉中枢或听觉传导通路。
温馨提示:早产儿本身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发生脑瘫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上述提到的运动、姿势等方面的表现。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在照顾早产儿脑瘫患儿时,要注意保证其营养均衡,根据孩子的消化能力提供合适的食物。同时,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耐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进行语言训练;对于有视力或听力障碍的患儿,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矫正和康复措施。此外,由于脑瘫患儿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要注意预防感染,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