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与年龄、肥胖、长期无排卵、长期服雌激素、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绝经延迟等相关,病理类型包括内膜样癌等,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排液增多及晚期全身和转移症状,诊断靠病史症状询问、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内膜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及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一、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好发人群
(一)年龄因素
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这与女性体内激素变化等生理因素相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情况易增加患病几率。
(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肥胖:肥胖女性体内脂肪过多,会促使雌激素大量合成,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
2.长期无排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内分泌紊乱导致长期无排卵,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而缺乏孕激素拮抗,易引发子宫内膜癌。
3.长期服用雌激素:绝经后女性长期单独服用雌激素,会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进而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若同时联合使用孕激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三)疾病相关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具体机制可能涉及多种生理病理改变相互作用。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理状态,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3.不孕不育:不孕不育女性由于生殖内分泌等方面的异常,子宫内膜长期处于非周期性变化状态,易发生病变,从而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
4.绝经延迟:绝经年龄较晚的女性,子宫内膜受雌激素作用时间相对较长,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三、病理类型
(一)内膜样癌
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90%,组织学上具有子宫内膜腺体分化的特点。
(二)浆液性癌
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等,预后相对较差。
(三)黏液性癌
相对少见,肿瘤组织中含有大量黏液成分,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等有一定特点。
四、临床表现
(一)阴道流血
最为常见的症状,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应高度警惕,围绝经期女性可表现为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
(二)阴道排液增多
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若合并感染,可出现脓性恶臭排液。
(三)其他
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部疼痛、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若肿瘤转移至其他部位,还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及症状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肿瘤史等,以及阴道流血、排液等症状表现。
(二)妇科检查
通过妇科检查可初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质地及盆腔内情况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病变情况等,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
2.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浸润深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子宫内膜活检
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通过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六、治疗方式
(一)手术治疗
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
(二)放疗
包括术后辅助放疗等,可用于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等。
(三)化疗
适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七、预防及筛查建议
(一)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降低肥胖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二)定期筛查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如肥胖、长期无排卵、有家族肿瘤史等,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子宫内膜相关筛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