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及青春期,中青年达高峰且女性多见。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血管调节异常和遗传因素;诱发因素有生活方式(饮食、睡眠、压力)和环境(光线、气味)因素;临床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等及伴随症状;诊断依据症状、家族史等,需与其他头痛病鉴别;发作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预防可采用药物及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诱发因素等。
一、可能的发病机制
1.神经血管调节异常
偏头痛发作时,颅内血管会出现收缩与扩张的异常变化。最初可能是颅内动脉收缩,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接着颅外动脉扩张,尤其是颞动脉等,从而引发头痛。有研究表明,这种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与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比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波动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2.遗传因素
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偏头痛患者,其亲属发生偏头痛的风险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与偏头痛的易感性相关,例如与神经递质代谢、血管调节等相关的基因。
二、诱发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一些食物可能诱发偏头痛,如富含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肉类(如香肠、火腿等)、含苯乙胺的巧克力、含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等。还有饮酒,尤其是红酒,酒精可能会扩张血管,诱发偏头痛发作。
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都可能成为偏头痛的诱因。长期睡眠质量差或者睡眠时间不规律,会影响身体的神经内分泌等调节机制,增加偏头痛发作的几率。
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人体会释放如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可能会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诱发偏头痛。例如,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的人群,偏头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环境因素
光线:强光刺激,尤其是闪烁的光线,可能会诱发偏头痛。部分偏头痛患者对光线比较敏感,在强光环境下更容易发作。
气味:某些特殊的气味,如油漆味、香水味等,也可能诱发偏头痛。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气味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头部血管和神经有关。
三、临床表现
1.头痛特点
偏头痛的头痛多为单侧发作,也可双侧交替发作,疼痛性质多为搏动性,程度中等或重度,可因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等加剧。头痛持续时间一般为4-72小时。
2.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会有先兆症状,如视觉先兆,表现为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能出现感觉先兆,如面部或肢体的麻木、刺痛等。头痛发作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患者往往会喜欢处于安静、黑暗的环境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家族史以及神经系统检查等。医生会详细询问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形式、伴随症状等情况。例如,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典型偏头痛有先兆症状,普通偏头痛无先兆症状,但都符合相应的头痛特点等相关criteria。
2.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头痛的疾病鉴别,如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的疼痛多为双侧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典型偏头痛伴随症状;还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头痛鉴别,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排除颅内占位等病变。
五、治疗与预防
1.发作期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轻至中度的偏头痛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等,例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2.预防治疗
对于经常发作(每月发作≥2次)的偏头痛患者,可以考虑进行预防治疗。一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等可能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等综合考虑。
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预防偏头痛也非常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且质量良好的睡眠;避免食用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进行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尽量避免接触容易诱发偏头痛的环境因素,如强光、特殊气味等。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要特别注意休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因为月经可能是偏头痛的一个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