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青春期,中青年达高峰,女性多见。其可能机制有神经血管调节异常(皮层扩散性抑制、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和神经递质因素(5-羟色胺等失衡)。诱发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睡眠、精神)和环境(光线、气味、气候变化)。临床表现有典型偏头痛(先兆及单侧搏动性头痛等)、普通偏头痛(无先兆、双侧胀痛等)、特殊类型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瘫型等)。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需与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鉴别。
一、偏头痛的定义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其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随年龄增长有一定变化趋势。
二、偏头痛的可能机制
(一)神经血管调节异常
1.皮层扩散性抑制:大脑皮层会出现一种异常的电活动扩散现象,这种扩散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血管的舒缩功能。例如,相关研究发现,皮层扩散性抑制会导致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进而引发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2.血管因素:颅内、外血管会发生舒缩功能紊乱。在偏头痛发作前,可能出现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随后血管扩张,释放一些致痛物质,如前列腺素等,从而引起头痛。
(二)神经递质因素
1.5-羟色胺(5-HT):5-HT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当5-HT代谢异常时,会影响神经调节和血管舒缩功能。例如,偏头痛发作时,5-HT水平的波动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头痛。
2.其他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也参与其中。它们的失衡可能通过影响神经传递和血管活动,促使偏头痛的发生。
三、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某些食物可能诱发偏头痛,如含有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等。此外,过量饮酒、空腹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2.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容易诱发偏头痛。长期熬夜、倒班工作等打乱正常睡眠节律的情况,会增加偏头痛的发病风险。
3.精神因素:长期的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可诱发偏头痛。例如,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的人群,偏头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环境因素
1.光线:强光刺激可能诱发偏头痛,尤其是对于有偏头痛易感性的人群。
2.气味:某些特殊气味,如油漆味、香水味等,可能成为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3.气候变化:气温的剧烈变化、气压的改变等气候因素也可能引发偏头痛。
四、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偏头痛
1.先兆症状:在头痛发作前,部分患者会出现先兆,最常见的是视觉先兆,如眼前出现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持续数分钟至20分钟左右。
2.头痛症状:先兆症状之后出现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疼痛程度可为中度至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头痛可持续4-72小时。
(二)普通偏头痛
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头痛多为双侧性,疼痛性质为胀痛、跳痛等,程度相对典型偏头痛较轻,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也相对不那么严重,但也会持续一定时间。
(三)特殊类型偏头痛
1.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头痛发作同时或之后出现同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最常受累,表现为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可恢复,但容易复发。
2.偏瘫型偏头痛:头痛发作时伴有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偏瘫,可在头痛之前、同时或之后出现,偏瘫一般在数小时内恢复。
五、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详细询问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形式、伴随症状、诱发及缓解因素等病史。通过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
(二)鉴别诊断
1.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头部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与偏头痛的单侧搏动性疼痛及伴随症状有明显区别。
2.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疼痛更为剧烈,多为单侧眼眶、颞部的钻痛、刺痛,发作频繁,每天可发作数次,每次持续15-180分钟,伴随症状主要是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等,与偏头痛的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