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多因高血压等致血管破裂,发病急骤,有相应临床表现,CT可见高密度影,治疗有防止出血等原则,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预防需控血压等;脑血栓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栓形成,多在安静时起病,症状进展较缓,早期CT可能无异常,MRI敏感,治疗以改善脑循环等为主,预后与梗死面积等有关,预防要控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也需注重健康管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等原因导致血管破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易发生弹性减退、玻璃样变等改变,当血压剧烈波动时,脆弱的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稳定的人群,更易出现脑出血。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脑血流中断,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增长、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出现脂质沉积等病变,加上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易沉积于血管壁,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这些因素都促使脑血栓形成。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出血:发病多较急骤,常在活动中起病,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多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同时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血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典型的三偏综合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如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利等。症状相对脑出血往往进展较缓慢,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一般意识障碍相对较轻或无。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脑出血: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即刻可见高密度影,能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例如,脑实质内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病灶,周围可有水肿带,还可破入脑室系统等。
脑血栓: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无明显异常,早期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检查更敏感,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发现脑梗死灶,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灶。
四、治疗原则区别
脑出血:治疗原则为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及防治并发症等。若出血量较大,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如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对于小量脑出血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如控制血压、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止血药物等。
脑血栓:治疗原则为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指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等)、神经保护剂等,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脑疝形成危险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后及预防要点
预后: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出血部位越关键(如脑干出血)、意识障碍越重,预后越差;脑血栓的预后与梗死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小面积梗死且治疗及时者预后相对较好,大面积梗死预后较差,可能遗留严重后遗症。
预防
脑出血:积极控制高血压是关键,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发血压骤升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对于有微动脉瘤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密切监测并遵医嘱处理。
脑血栓: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控制血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对于有TIA病史的人群,应及时就诊,规范治疗,预防脑血栓形成。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更应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压、血脂等,需加强健康监测;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更应提前做好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管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