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脖子疼由神经肌肉、血管、神经传导通路异常因素导致,神经肌肉因素中颈部神经肌肉结构异常及颈椎关节病变可致痛;血管因素中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会引发;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中三叉神经-颈神经通路参与及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异常可造成,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
一、神经肌肉因素导致偏头痛脖子疼
1.颈源性头痛与偏头痛的关联
颈部的神经肌肉结构异常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生。颈部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如果出现紧张、痉挛等情况,会影响神经传导。例如,头颈部的肌肉持续紧张,可能导致局部的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进而引发疼痛信号的异常传导。有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偏头痛患者存在颈部肌肉的异常肌电活动,这提示颈部肌肉的功能状态与偏头痛的发作有密切关系。从年龄方面看,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生活中颈部姿势不良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性别上,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为激素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受到颈部肌肉状态对偏头痛的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姿势的人群,颈部肌肉更容易处于紧张状态,增加了偏头痛脖子疼的发生风险。
2.颈椎关节病变的影响
颈椎的关节病变,如颈椎小关节紊乱等,也可能导致偏头痛脖子疼。颈椎小关节的位置发生改变,会刺激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引起疼痛,并且这种疼痛可能放射至头部,引发偏头痛样的症状。在病史方面,如果有颈椎外伤史或者长期颈椎劳损病史的人群,发生颈椎关节病变进而引起偏头痛脖子疼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有过颈部外伤的患者,颈椎的结构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后续更容易出现颈椎关节的异常,从而导致疼痛相关的症状。
二、血管因素相关的偏头痛脖子疼
1.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偏头痛本身与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紊乱有关,而这种血管功能异常可能也会波及颈部的血管。在偏头痛发作时,颅内血管先收缩,随后扩张,这种血管的动态变化可能会通过神经传导等途径影响到颈部的血管,导致颈部血管也出现相应的舒缩功能改变,进而引起脖子疼。从年龄角度,青少年时期如果血管调节功能尚未完全稳定,可能更容易出现这种因血管因素导致的偏头痛脖子疼;性别上,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影响下,血管舒缩功能更容易波动,从而增加偏头痛脖子疼的发生可能;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等情况会影响血管的舒缩调节,使偏头痛脖子疼的风险升高。
2.血液循环障碍对颈部的影响
血管因素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也可能累及颈部。例如,当颅内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起血液供应异常时,颈部的血管也可能受到牵连,出现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颈部肌肉等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疼痛。有研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时颈部血管的血流速度等指标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这进一步证实了血管因素在偏头痛脖子疼中的作用。对于有基础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高血压等,其血管的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因偏头痛相关的血管改变而出现脖子疼的症状。
三、神经传导通路异常引发偏头痛脖子疼
1.三叉神经-颈神经通路的参与
三叉神经-颈神经通路在偏头痛脖子疼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头部和颈部的感觉神经纤维有部分交汇于三叉神经-颈神经通路,当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的异常冲动可能通过这个通路传导至颈部,引起颈部的疼痛感觉。不同年龄层的人群,该通路的敏感性可能不同,例如儿童时期该通路的发育尚未完善,但如果有头部或颈部的神经损伤等病史,可能会影响该通路的正常功能;性别方面,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可能使该通路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敏感;生活方式中,经常进行头部剧烈运动或者颈部受伤的人群,三叉神经-颈神经通路更容易出现异常传导,导致偏头痛脖子疼。
2.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的整合异常也可能导致偏头痛脖子疼。大脑皮层等中枢结构在处理头部和颈部的疼痛信号时,如果出现整合紊乱,就可能将头部的偏头痛信号错误地与颈部的疼痛感觉联系起来,或者使颈部的疼痛信号被放大。在病史中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人群,如癫痫、脑外伤后遗症等,更容易出现这种中枢整合异常的情况,从而增加偏头痛脖子疼的发生风险。例如,有过脑外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的患者,其对疼痛信号的整合能力下降,在偏头痛发作时更易出现脖子疼的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