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与脑出血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区别,发病机制上脑血栓因血管内血栓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出血多因脑血管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上脑血栓多安静起病、缓慢进展,脑出血多活动起病、急骤进展;影像学检查上脑血栓CT渐现低密度灶、MRI早现病灶,脑出血CT见高密度灶、MRI急性期信号有特点;治疗原则上脑血栓重早期溶栓等,脑出血重降颅压等;预后上两者均与多种因素相关,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等有不同需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区别
1.脑血栓: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脂质等物质沉积形成血栓,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脑血栓的发病风险,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上述基础疾病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的人群。
2.脑出血:多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骤然升高时,原本脆弱的脑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也可引发脑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高血压相关的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而脑血管畸形等导致的脑出血可在年轻人中出现,生活中血压控制不佳、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常可诱发脑出血。
二、临床表现区别
1.脑血栓:一般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中。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等,若病变累及关键部位,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但相对脑出血较轻,例如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
2.脑出血:往往在活动中起病,如突然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发病。起病较急,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肢体瘫痪等,且头痛较为剧烈,由于血液刺激脑膜,还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例如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若出血量较大,很快出现意识障碍。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1.脑血栓:头部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表现为正常,随后逐渐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发病后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且能更早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灶。
2.脑出血:头部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根据出血量的多少,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头部MRI检查在急性期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信号会发生相应变化。
四、治疗原则区别
1.脑血栓:强调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的改善脑循环药物有银杏叶制剂等,脑保护药物有依达拉奉等。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
2.脑出血: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等。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药物,控制血压时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一般将血压控制在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对于大量脑出血或有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
五、预后区别
1.脑血栓:预后与梗死的部位、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如果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部分患者可恢复较好,但可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言语障碍等;如果梗死面积大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危及生命或遗留严重残疾。
2.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出血量较小、出血部位较局限的患者,经过治疗可能恢复较好;但出血量较大或出血关键部位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长期昏迷、肢体严重瘫痪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无论是脑血栓还是脑出血,都要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若发生脑出血多与脑血管畸形等先天性因素有关,治疗时要格外谨慎,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若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更要注意血压的管理,预防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