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前列腺素因素、子宫收缩异常等有关,高发于青春期女性;继发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等有关。表现为原发性多初潮后1-2年发病,继发性有原发疾病表现,通过病史等诊断,可通过保暖、休息等非药物干预,不同人群有相应提示。
一、痛经的定义
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二、原发性痛经的相关因素
1.前列腺素因素
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增加。前列腺素Fα能使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无痛经女性。
从年龄角度看,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相对活跃,是原发性痛经的高发人群;而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女性的痛经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女性会持续存在。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增加原发性痛经的发生风险。
2.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痛经。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子宫收缩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正常女性不同,其子宫收缩可能更为强烈且不协调。
对于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过度运动可能会加重子宫收缩异常,从而加重痛经症状。
三、继发性痛经的相关因素
1.疾病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随月经周期而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据统计,约70%-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痛经,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出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肥厚。患者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盆腔炎症:盆腔内的炎症刺激盆腔组织,在月经期间炎症部位充血等情况加重,可引发痛经。例如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月经前后或经期会出现下腹部疼痛等不适。
从年龄和病史角度,有妇科疾病史的女性,如既往有盆腔炎病史等,更容易出现继发性痛经。对于有妇科疾病的女性,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缓解痛经症状。
2.其他因素
宫内节育器也可能导致继发性痛经。部分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由于异物刺激等原因,会出现经期腹痛等情况。一般在放置节育器后的前几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可能会逐渐适应,但如果痛经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可能需要考虑取出节育器。
四、痛经的表现与诊断
1.表现
原发性痛经多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继发性痛经则有原发疾病的相关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伴有不孕、性交痛等;子宫腺肌病患者除了痛经外,还可能有经量增多等表现。
2.诊断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妇科疾病史等,了解痛经的发生时间、疼痛特点等。还会进行妇科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妇科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必要时可能会结合B超等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以帮助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
五、痛经的应对与注意事项
1.非药物干预
保暖:月经期间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等热敷下腹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从而减轻痛经症状。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经,保暖都是简单有效的缓解方式。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缓解痛经带来的不适。对于青春期女性等原发性痛经高发人群,充足的休息尤为重要。
适度运动:在非月经期间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子宫血液循环,但在月经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
2.特殊人群提示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出现痛经时,应正确认识痛经的情况,避免因痛经产生过度焦虑等情绪。家长也应给予关心和正确引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育龄期女性:对于有生育计划的育龄期女性,若存在继发性痛经,应积极排查病因,因为某些妇科疾病可能会影响受孕。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导致不孕,需要及时诊治。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若出现痛经,需警惕妇科肿瘤等疾病的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