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头痛需先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包括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继发性与颅内病变、全身性疾病等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证睡眠、合理饮食、减压)和物理缓解方法(按摩、冷敷或热敷)缓解;出现头痛突然剧烈、伴意识障碍等情况需就医,医生会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安排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是原发性头痛缓解疼痛等,继发性头痛针对原发病治疗,不同人群要考虑自身特点采取合适方法应对头痛。
一、明确头痛原因
1.原发性头痛
偏头痛:多有家族史,女性相对更易患,发作时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诱因常见为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某些食物(如巧克力、红酒等)。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生与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约有50%-8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紧张型头痛:较为常见,常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头部肌肉持续收缩引起,疼痛性质多为双侧头部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可累及整个头部,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其发病与心理因素和肌肉骨骼因素密切相关,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或生活状态的人群发生率较高。
2.继发性头痛
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等,除头痛外,还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例如脑出血,多在活动中突然起病,头痛剧烈,伴有血压升高,头颅CT可明确诊断,此类情况病情往往较为危急,需紧急处理。
全身性疾病:发热性疾病(如流感)、高血压病等也可引起头痛。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易出现头痛,一般为全头部胀痛,血压控制后头痛可缓解;流感患者除头痛外,常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感染指标异常。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睡眠: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睡眠。对于睡眠不足易引发头痛的人群,应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儿童睡眠需求因年龄而异,婴儿需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儿童10小时左右,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减少头痛发作。
饮食:避免食用易诱发头痛的食物,如上述提到的巧克力、红酒等。增加富含镁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坚果等,研究发现镁元素可能对缓解头痛有一定帮助。对于有偏头痛病史的人,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也很重要,避免饥饿或过饱。
减压: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冥想可选择安静的环境,每天进行15-20分钟,帮助放松身心;深呼吸则是缓慢地吸气、呼气,每次持续几分钟,能减轻因压力导致的头部肌肉紧张,从而缓解头痛。对于女性患者,生理期前后情绪易波动,更需注意减压,可通过适当运动(如瑜伽)等方式调节。
2.物理缓解方法
按摩:轻柔按摩头部,如用手指按摩太阳穴,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打圈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缓解头部肌肉紧张,减轻头痛。对于儿童头痛,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可选择在孩子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如睡前。
冷敷或热敷:根据头痛类型选择合适的方式。偏头痛发作时可选择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头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紧张型头痛可采用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和肩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头痛。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冻伤或烫伤。
三、医疗干预情况
1.就医指征
头痛突然发作且程度剧烈,如雷击样头痛。
头痛伴有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症状。
头痛持续不缓解,经过休息、简单缓解措施后无改善。
既往有头痛病史,近期头痛发作频率明显增加、性质改变等情况。
2.医生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头痛的起病时间、发作频率、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家族史等。
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如有无脑膜刺激征、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等。
可能会安排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对于怀疑颅内病变的情况)、血常规(了解有无感染等)、血压测量等,以明确头痛的原因。
3.治疗原则
原发性头痛:以缓解疼痛、减少发作频率为主要目的。对于偏头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预防性药物;紧张型头痛主要通过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缓解症状,必要时可使用肌肉松弛剂等药物。
继发性头痛: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颅内肿瘤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需积极控制血压,调整降压药物等。
总之,总是头痛时要先明确原因,采取相应的非药物缓解措施,若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不同人群在应对头痛时需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如儿童、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