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与惊厥有区别,定义上抽搐是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抽动或强烈收缩,分全身性和局限性等,机制复杂;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由大脑神经元暂时性功能紊乱致全身或局部肌肉群突发不自主强烈收缩,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多见,多因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临床表现上抽搐全身性有意识丧失等,局限性局部抽动且意识多清,惊厥典型有意识丧失等,婴幼儿表现不典型。病因方面抽搐全身性与电解质紊乱等有关,局限性与局部脑部病变等有关;惊厥感染性有颅内颅外感染,非感染性有癫痫等。好发人群抽搐各年龄段,惊厥以婴幼儿多见,相关因素也各有不同,且惊厥是抽搐严重表现形式,临床需结合具体情况评估鉴别。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多由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可分为全身性抽搐和局限性抽搐等。例如全身性抽搐可表现为四肢、躯干等部位的大幅度抽动;局限性抽搐可能仅表现为某一局部肌肉群的抽动,像面部某块肌肉的抽动等。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有关,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如电解质紊乱(低钙血症等)、神经系统病变等。
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元暂时性功能紊乱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群突发的不自主强烈收缩,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多见。多因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常见病因有感染性因素(如脑膜炎、脑炎等)、非感染性因素(如癫痫、高热等)。
临床表现方面:
抽搐:全身性抽搐时患者可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等表现;局限性抽搐则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动,如手指、脚趾、口角等部位的抽动,一般意识清楚。不同病因导致的抽搐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患者可能先有感觉异常,随后出现手足抽搐、肌肉痉挛等。
惊厥:典型惊厥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同时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面部肌肉或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短则数秒至数分钟,长则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婴幼儿惊厥有时表现不典型,可能仅有面部肌肉轻微抽动、眼神发直等表现。不同年龄段惊厥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新生儿惊厥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眼球转动、眨眼动作、面部小肌肉抽动等细微表现。
病因差异:
抽搐:
全身性抽搐常见病因: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低血糖、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等)等。例如低钙血症时,血钙降低使得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抽搐;一氧化碳中毒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组织缺氧,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引发抽搐。
局限性抽搐常见病因:局部脑部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累及局部脑组织,导致局部神经异常放电,引起局部肌肉抽搐;周围神经病变等也可能导致局限性抽搐。
惊厥:
感染性病因: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等),病原体可直接侵犯脑组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多发生于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多在38.5℃以上)时容易出现惊厥,主要与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易诱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
非感染性病因:癫痫是导致惊厥的常见非感染性病因,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还有脑部外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也可引起惊厥。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抽搐: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特定的严格年龄限制,但不同年龄段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电解质紊乱、高热等因素引发抽搐;成年人可能因脑部疾病、中毒等因素导致抽搐。
相关因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酗酒者可能因酒精中毒引发抽搐;有脑部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与脑部病变相关的抽搐。病史方面,有电解质紊乱病史的患者在电解质再次紊乱时容易发生抽搐。
惊厥:
好发人群:以婴幼儿多见,尤其是6个月-5岁的儿童。这与该年龄段小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有关。
相关因素:生活方式上,婴幼儿若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从而引发惊厥;有家族癫痫病史的婴幼儿相对更易出现惊厥相关情况。病史方面,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在再次发热时更易复发惊厥。
总之,抽搐和惊厥在定义、临床表现、病因、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两者又有一定联系,惊厥属于抽搐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尤其是在儿科领域,惊厥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而抽搐的范畴更广泛。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