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生理阶段性相关,一般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属病理情况。异常痛经表现为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异常及伴随症状异常,不同人群痛经需注意不同要点,青春期女性要注意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生育年龄女性备孕、孕期及有妇科疾病者需特殊关注,围绝经期女性要警惕妇科肿瘤等病变并注重整体健康管理。
一、痛经的正常性判断
(一)原发性痛经
1.发生人群及特点: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通常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出现。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一般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与年龄性别关系:青春期女性多见,主要与该阶段内分泌特点相关,女性在青春期卵巢功能逐渐成熟,月经周期中前列腺素分泌变化易引发此类痛经,这是正常的生理阶段性表现,随年龄增长,部分女性生育后原发性痛经可能缓解。
(二)继发性痛经
1.发生原因及特点: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出现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疼痛多逐渐加重,可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出现,还可伴有不孕、性交不适等症状;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肌层内异位的内膜病灶在月经时充血、出血,引起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妇科检查可发现相应器质性病变。
2.与年龄性别关系: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与女性生育、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若有相关妇科疾病史则需警惕继发性痛经的可能,与原发性痛经不同,继发性痛经是由病理因素导致,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范畴。
二、异常痛经的提示情况
(一)疼痛程度与持续时间异常
1.疼痛程度过重:若痛经程度剧烈,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需服用强效止痛药物才能缓解,可能提示存在继发性痛经等异常情况,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因病灶刺激导致剧烈疼痛。
2.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痛经多在2-3天缓解,若痛经持续时间超过7天仍未缓解,或在非经期也有下腹疼痛不适等情况,需考虑盆腔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如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可能持续整个经期甚至更长时间。
(二)伴随症状异常
1.月经异常:伴有月经量过多、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子宫腺肌病患者也可能有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表现,需警惕这些异常月经表现与痛经的关联。
2.其他系统症状:伴有尿频、尿急、便血等症状,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部位,属于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三、不同人群痛经的注意要点
(一)青春期女性
1.生活方式影响:应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经期不适。饮食上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量饮用温热的红糖水等,可能对缓解痛经有一定帮助,但需注意这只是辅助措施,若痛经严重仍需就医评估。
2.心理因素: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对月经的不了解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加重痛经症状,家人和学校应给予正确的生理卫生知识普及,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二)生育年龄女性
1.备孕及孕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出现痛经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影响受孕或孕期健康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受孕,子宫腺肌病孕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已怀孕女性出现痛经样症状需警惕流产、宫外孕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检查。
2.已有妇科疾病女性:如本身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的生育年龄女性,需遵循妇科疾病的管理要求,定期复查,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管理,以控制痛经及相关疾病进展。
(三)围绝经期女性
1.激素变化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出现痛经表现的变化,若出现痛经症状需警惕是否合并妇科肿瘤等病变,因为围绝经期是妇科肿瘤的高发年龄段,如子宫内膜癌等可能表现为月经紊乱、下腹疼痛等类似痛经的症状,需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2.整体健康管理:此阶段女性应注重整体健康管理,包括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维持良好心态等,以应对激素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及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