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有一般症状、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及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殊症状。一般症状包括头痛(常为首发,可蔓延,伴恶心呕吐,高血压患者更顽固)、意识障碍(程度与部位、出血量相关,不同人群表现有别)、血压升高(机体对颅内压增高的代偿,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易加重脑损伤);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有运动障碍(偏瘫、肌张力改变)、感觉障碍(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不同年龄感知表达不同)、语言障碍(失语、构音障碍);不同部位脑出血特殊症状为壳核出血多有三偏综合征及优势半球失语,丘脑出血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更明显且有自发痛等,脑干出血病情危急呈交叉性瘫痪等,小脑出血有眩晕、呕吐等且严重时压迫脑干。
一、一般症状
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多位于出血侧头部,当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可蔓延至整个头部,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及呕吐中枢所致。年龄较大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因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有所不同,但头痛、呕吐的基本表现通常存在。长期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脑出血时头痛症状可能更为顽固,因为基础疾病导致脑血管自身调节等功能异常,颅内压波动更易引发疼痛。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密切相关。比如,脑干出血时意识障碍往往较为严重且出现较早。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识障碍表现,如女性患者若有长期内分泌相关基础病,可能在同等出血量下意识障碍出现的情况略有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者,脑出血后意识障碍可能相对更难恢复,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已损害身体多系统功能,影响大脑的修复等机制。
血压升高:多数患者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这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已受损,脑出血时血压的大幅波动可能进一步加重脑损伤,需密切监测和控制血压,但具体降压需遵循专业医疗规范。
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运动障碍
偏瘫:出血灶对侧出现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这是因为锥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传导受到影响。例如,左侧大脑半球脑出血可能导致右侧肢体偏瘫。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发生脑出血导致运动障碍,由于其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康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需要专业且精细的康复干预;而老年患者偏瘫后康复相对困难,因为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影响恢复。女性患者若因脑出血出现偏瘫,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因为性别角色等因素可能影响其康复的心理状态。
肌张力改变: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出血部位若影响到锥体外系等结构,会导致肌张力异常。比如,基底节区出血可能引起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紧;而某些脑干出血可能导致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
感觉障碍:出血灶对侧肢体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如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减退。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是导致感觉障碍的原因。不同年龄患者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述感觉异常,需要医护人员通过细致观察来判断;老年患者可能因感觉神经退化,对感觉障碍的敏感度降低。
语言障碍
失语:若出血累及语言中枢,可出现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听不懂别人说话)等。例如,大脑左半球Broca区出血可导致运动性失语,Wernicke区出血可导致感觉性失语。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语言相关工作的人群,如教师、主持人等,脑出血后语言障碍可能对其职业和生活影响更大,康复需求更为迫切。
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与咽喉部等肌肉运动协调障碍有关,脑出血影响到相关神经支配时可出现此症状。
三、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殊症状
壳核出血:最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多有三偏综合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由于壳核靠近内囊,内囊是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所在部位,所以典型地出现三偏症状。
丘脑出血: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通常较壳核出血更明显,可有自发性疼痛,若累及丘脑下部,可出现发热、血糖升高、睡眠障碍等。丘脑出血对感觉的影响更为复杂和严重,疼痛症状可能较为顽固,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脑干出血:病情往往危急,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出血侧面部瘫痪和对侧肢体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高热等。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少量出血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为其包含众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一旦受损,会严重影响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
小脑出血: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持物不稳等),严重时可压迫脑干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小脑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和维持平衡,小脑出血后这些功能会迅速受到影响,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急剧下降,严重威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