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可开始康复锻炼,年龄大或合并基础疾病多者需医生评估时机;康复锻炼包括肢体运动功能锻炼(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与步行训练(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穿衣、进食训练);需注意循序渐进、个性化、安全第一、长期坚持。
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可开始康复锻炼,年龄大或合并基础疾病多者需医生评估时机;康复锻炼包括肢体运动功能锻炼(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与步行训练(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穿衣、进食训练);需注意循序渐进、个性化、安全第一、长期坚持。
一、早期康复锻炼时机
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可开始康复锻炼,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需由医生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后确定具体时机,以避免过早锻炼加重病情或因身体耐受差影响康复进程。
二、康复锻炼方法分类及
(一)肢体运动功能锻炼
1.良肢位摆放:
仰卧位时,头部垫软枕,保持头部中立位,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使肩关节前屈约90°,患侧上肢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外侧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下可垫薄枕保持微屈。
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100°,患侧下肢屈曲置于身前另一支撑枕上,保持自然舒适;患侧卧位时,背后可垫枕头保持身体稳定,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患侧下肢轻度屈曲。这种良肢位摆放可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病史不同的患者均适用,能为后续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肢体位置基础。
2.被动运动:
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桡尺侧偏,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膝关节的屈伸,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等。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次。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轻柔操作,避免造成损伤;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动作要缓慢、轻柔,防止骨折等并发症。
3.主动运动:
当患者具备一定自主运动能力时,可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肢的平举、伸手抓握物品等动作,下肢的抬腿、坐起、站立等动作。可借助弹力带等辅助工具增加训练难度,促进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恢复。例如让患者坐在床边,尝试自己抬起患侧下肢,逐渐增加抬腿的高度和坚持时间。
(二)平衡与步行训练
1.平衡训练:
从坐位平衡开始训练,先进行无外界干扰的静态坐位平衡训练,让患者坐稳,保持身体直立,头、躯干在一条直线上,然后逐渐进行动态坐位平衡训练,如左右转头、前后屈伸上半身等,训练患者在不同方向上保持平衡的能力。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平衡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防止因体位变化过大导致血压波动。
再进行站位平衡训练,从站位静态平衡开始,让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站立,保持身体直立,然后逐渐进行站位动态平衡训练,如左右重心转移、前后重心转移等。可利用平衡板等器械辅助训练,增加训练的难度和趣味性。
2.步行训练:
在患者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开始步行训练,首先进行站立位摆臂训练,让患者双手自然摆动,模拟步行时的摆臂动作。然后进行步行训练,可在平行杠内进行,由康复治疗师保护,指导患者迈出患侧下肢,再迈出健侧下肢,逐渐过渡到在平行杠外步行。对于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进行步行训练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肢穿衣的训练,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再脱患侧衣袖。可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方便患者进行训练。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需有家属在旁协助并进行耐心指导。
2.进食训练:
训练患者用患侧手握住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可从较软、易抓取的食物开始,如软质糕点、煮熟的蔬菜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吞咽功能有障碍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进食速度和食物性状,避免发生呛咳。
三、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康复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难度和时间。例如患者刚开始进行肢体运动锻炼时,活动范围和力度要小,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逐渐加大。
2.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肢体功能受损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方案。比如年轻患者身体耐受较好,可适当增加锻炼强度;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则要相对保守地制定锻炼计划。
3.安全第一: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如进行平衡和步行训练时要有专人保护,使用辅助器械时要确保器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长期坚持:脑出血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和家属要树立长期坚持的意识,每天保证一定的锻炼时间,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