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分急性期(1-2周内)、亚急性期(2-4周)、恢复期(4周后至6个月内),各阶段有不同重点;辅助手段包括物理因子治疗(低频电刺激、针灸)和作业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多学科协作,康复治疗方案依多种因素个体化制定,训练循序渐进,多学科共同参与保证康复。
一、康复治疗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重点
(一)急性期康复(发病后1-2周内)
在脑出血急性期,首要任务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可早期开展床上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摆放能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软垫垫高,上肢伸展稍外展,手指伸展,下肢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呈自然屈曲位,下方垫软枕支撑等。此阶段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相关康复措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精准实施。
(二)亚急性期康复(发病后2-4周)
1.床上活动训练
包括翻身、坐起等训练。翻身训练可增强患者躯干肌力和协调能力,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辅助下或利用辅助器具进行练习,从健侧翻身向患侧翻身逐渐过渡。坐起训练能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能力,开始时可先从半卧位逐渐增加坐起角度,每次坐起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延长。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坐起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因体位变化导致血压波动过大而引起病情反复。
2.肢体被动运动
对患侧肢体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协助进行,每天至少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被动运动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静脉血栓形成。例如,活动患侧肩关节时,可缓慢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活动患侧膝关节时,进行屈伸动作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被动运动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患者疼痛和损伤。
(三)恢复期康复(发病4周后至6个月内)
1.站立与步行训练
当患者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可借助平行杠、轮椅等辅助器具。站立训练能提高患者的站立耐力和下肢肌力,先从依靠辅助器具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无辅助器具站立。之后进行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可在平行杠内进行,先练习原地踏步、重心转移等,再逐渐到步行训练。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站立和步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要确保训练环境安全,避免患者摔倒。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例如穿衣训练,可先从穿脱患侧衣物开始,教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完成穿衣动作,如先穿患侧袖子,再穿健侧袖子等;进食训练可教导患者使用合适的餐具,练习自主进食,从使用勺子、筷子等开始,根据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情况逐步提高进食的独立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发育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采用游戏化等方式进行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二、康复治疗的辅助手段
(一)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刺激
低频电刺激可用于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通过将电极片放置在患侧肌肉表面,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研究表明,低频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肌肉的营养状态和代谢功能。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装置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低频电刺激,因为电流可能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使用前需进行严格评估。
2.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传统康复手段,在脑出血后康复中也有一定应用。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例如针刺上肢的曲池、外关等穴位,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对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帮助。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对于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的患者要避免针灸,同时要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如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要慎用针灸。
(二)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主要是通过有目的的作业活动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例如进行手工艺制作、编织等作业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对于老年患者,手工艺制作等作业治疗可以丰富其康复训练生活,提高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于儿童患者,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积木搭建、绘画等作业活动,在娱乐中促进康复。
三、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原则
康复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脑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例如,对于出血量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恢复潜力较大,康复目标可以更高一些,而老年患者则要注重安全性和耐受性,康复目标要更贴合其实际身体状况。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难度和时间。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以免患者过度疲劳或导致病情反复。例如,在进行步行训练时,要先从短距离、低强度开始,随着患者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的逐渐提高,再逐步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
(三)多学科协作
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营养师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神经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负责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基础疾病的管理,康复治疗师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康复治疗方案,护士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中的观察与协助,营养师负责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以保证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例如,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脑出血康复患者,营养师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制定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方案,配合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