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与女性性激素及染色体结构异常相关,多数无症状,症状与肌瘤部位等相关,超声等检查可助诊断,治疗有随访、药物、手术等;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多发生于经产妇,症状有经量过多等,影像学表现不同,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等,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患两者时情况各有不同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多呈球形结节状,可单发或多发。其发病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雌激素能促进子宫肌瘤细胞增生、肥大,孕激素也有协同作用,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染色体结构异常与子宫肌瘤发病相关。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生长,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殖、侵袭肌层并诱导肌层基质细胞转化是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长期经量增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还可出现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大时,患者可自行触及下腹部包块;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
子宫腺肌病: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痛经常于月经开始时出现,持续整个经期。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性交痛,少数患者可有不孕。与子宫肌瘤不同的是,子宫腺肌病患者多有经产妇经历,且痛经症状更为顽固,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体征特点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呈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硬。黏膜下肌瘤若脱出于宫颈口外,可见紫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伴感染时可有坏死、渗出物。
子宫腺肌病: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结节周边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环。肌瘤变性时,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出现无回声区等。通过超声可准确测量肌瘤的大小、数量及部位。
子宫腺肌病: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低回声区,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小的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变区血流信号增多,但不如子宫肌瘤明显。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地观察子宫肌层的病变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肌瘤:MRI可准确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肌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是诊断子宫肌瘤的重要方法,尤其对黏膜下肌瘤的诊断具有优势,能清晰显示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关系。
子宫腺肌病:MRI表现为子宫肌层内有异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T2加权像上可见子宫肌层内有高信号的病灶,边界不清,有时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影,结合临床症状可明确诊断,对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的小肌瘤,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肌瘤生长缓慢或无变化,可继续观察;若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抑制卵巢功能,使雌激素水平下降,达到闭经效果,缓解症状并缩小肌瘤体积,但停药后肌瘤可逐渐增大;米非司酮也可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子宫内膜增生风险。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子宫腺肌病
药物治疗: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与子宫肌瘤相似,GnRH-a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症状可复发。另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也可用于治疗,它可缓慢释放左炔诺孕酮,局部作用于子宫内膜和肌层,减少经量,缓解痛经,但对子宫腺肌病的肌层病变改善有限。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或病灶局限的患者,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五、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期女性
子宫肌瘤:育龄期女性若患有子宫肌瘤,需要关注肌瘤对妊娠的影响。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流产;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使宫腔变形或影响子宫收缩,增加妊娠流产、早产、胎位异常等风险。怀孕后子宫肌瘤可能会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大,尤其在孕中期和孕晚期,可能出现红色变性等情况,引起急性腹痛。对于有生育计划的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需要在孕前评估肌瘤情况,根据肌瘤大小、部位等决定是否需要先处理肌瘤再怀孕。
子宫腺肌病:育龄期子宫腺肌病患者常面临不孕问题,因为子宫环境改变,肌层病变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胚胎发育。怀孕后,子宫腺肌病可能会在孕期有一定变化,但痛经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不过产后仍可能复发且痛经可能加重。
绝经期女性
子宫肌瘤:绝经期女性子宫肌瘤多会逐渐萎缩,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但仍需定期复查,观察肌瘤有无恶变情况,虽然绝经后子宫肌瘤恶变率低,但仍需警惕。
子宫腺肌病:绝经期女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症状多会逐渐减轻,因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但仍要关注子宫大小变化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子宫仍维持增大状态,但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