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及球部受累的表现,同时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表现有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发病少但表现有特点、护理需关注营养,老年患者易被基础疾病掩盖表现,性别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可能需更多社会支持,长期缺乏运动者患病人群症状可能更明显、运动需遵医嘱,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者患病风险增加且需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时就医排查
一、运动神经元病的主要表现
(一)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1.肌肉张力增高:患者可出现肢体发紧、僵硬的感觉,例如下肢肌张力增高时,行走可能会出现拖曳、步伐变小等情况。这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肌肉紧张度异常升高。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上运动神经元主要是指大脑皮质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轴突,其受损会打乱正常的神经传导调控,使得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2.腱反射亢进:比如膝跳反射会比正常情况更强烈,跟腱反射等也可能出现亢进现象。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失去了对脊髓反射中枢的正常抑制,使得脊髓反射弧的兴奋性增强,导致腱反射异常亢进。临床上可以通过叩击相应肌腱来检测腱反射情况,以辅助诊断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3.病理征阳性:常见的有巴氏征(Babinskisign)阳性等。当用竹签等物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侧时,大脚趾会背伸,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这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皮质脊髓束等传导束功能障碍,使得原始的脊髓反射释放出来,从而出现病理征阳性表现,这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之一。
(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1.肌肉无力:早期可能表现为某一肢体的活动不灵活,如手部精细动作困难,像拿筷子、系鞋带等动作变得笨拙。随着病情进展,无力症状会逐渐加重,可累及多个肢体。下运动神经元主要是指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们负责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当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其所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的正常支配,就会出现肌肉无力症状。从肌肉功能角度来说,肌肉无法得到有效的神经冲动来正常收缩和舒张,导致运动功能受限。
2.肌肉萎缩:受累的肌肉会逐渐变细、变小,例如手部小鱼际肌、骨间肌等可能首先出现萎缩,导致手部外形发生改变。这是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营养和支配作用,肌肉组织逐渐发生废用性萎缩或者神经源性萎缩。通过观察肌肉的外观和测量肌肉的周径等可以发现肌肉萎缩的情况,肌肉萎缩的程度往往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3.肌束颤动:患者自己能感觉到或者可观察到肌肉出现不自主的快速收缩,肉眼可见肌肉像虫子蠕动一样的颤动。这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其支配的单个肌纤维发生异常放电所致。肌束颤动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如四肢、面部等肌肉,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三)球部受累表现
1.吞咽困难:患者进食时会出现吞咽费力的情况,严重时可能无法正常吞咽食物和液体,导致进食时间延长、进食量减少,进而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等问题。球部受累主要是指延髓支配的肌肉受到影响,延髓内有控制吞咽、发音等功能的神经核团。当这些神经核团或其发出的神经受损时,会影响到吞咽相关肌肉的正常运动,导致吞咽功能障碍。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延髓是连接脑和脊髓的重要部位,其中的运动神经核团对吞咽等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2.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发音含糊,难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因为球部受累影响了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使得发音时的肌肉协调功能出现障碍。例如,控制舌头、喉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受损后,会导致发音时的音调、响度、节律等发生异常,从而出现构音障碍。
3.饮水呛咳:在饮水时容易出现呛咳现象,这是由于吞咽相关肌肉的协调功能失常,导致水等液体在吞咽过程中误入气管。饮水呛咳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二、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运动神经元病表现的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1.儿童患者:儿童期发病的运动神经元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可能在表现上有其特点。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肌肉萎缩等表现会相对更为明显,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因为吞咽困难等问题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要确保提供易于吞咽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可考虑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
2.老年患者:老年人患运动神经元病时,可能在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其表现可能会被基础疾病所掩盖或者相互影响。例如,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运动神经元病的肌肉无力等表现可能会与这些基础疾病导致的肢体活动障碍等混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准确区分不同疾病的表现。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运动神经元病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男女均可发病。但在不同性别的患者中,可能在疾病的进展速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在家庭照顾等社会支持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因为女性可能在家庭角色中承担较多的护理责任等,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影响。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神经肌肉的协调性相对较差,在患运动神经元病时,可能表现出的肌肉无力等症状可能会相对更明显。对于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度运动,保持神经肌肉的活性,有助于延缓疾病相关症状的进展,但运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肌肉损伤等情况。
2.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如果长期接触一些可能损害神经系统的有害物质,如某些化学毒物等,患运动神经元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且在疾病表现上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特点。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做好职业防护等,如果出现相关的运动神经元病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