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是第二胸椎以上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病因有外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和疾病(脊髓肿瘤、脊髓炎、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包括运动、感觉、二便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诊断靠影像学(X线、CT、MRI)和神经系统检查,康复治疗有物理治疗、矫形器应用、膀胱肠道管理,护理要点有皮肤、呼吸道、心理护理,它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预防其发生。
一、病因
1.外伤因素
交通事故:在交通意外中,高速行驶的车辆突然刹车或碰撞等情况,可能导致脊柱骨折脱位,进而损伤脊髓,引发高位截瘫。例如,汽车正面碰撞时,车内人员的脊柱可能因惯性等因素受到强烈的屈曲或伸展力,造成脊髓损伤。
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背部或头部着地,脊柱受到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引起脊柱骨折、脱位,从而损伤脊髓。比如工人从建筑脚手架上坠落,若脊柱着地,就可能导致高位截瘫。
重物砸伤:重物直接砸压在脊柱部位,会使脊柱受到严重的外力作用,导致脊髓受损,引发高位截瘫。
2.疾病因素
脊髓肿瘤:脊髓内或脊髓周围的肿瘤逐渐生长,会压迫脊髓,随着肿瘤的增大,对脊髓的压迫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高位截瘫。例如椎管内的神经鞘瘤、室管膜瘤等,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会侵占脊髓的空间,影响脊髓的正常功能。
脊髓炎:某些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脊髓炎症,会导致脊髓组织出现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进而损伤脊髓,引发高位截瘫。比如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发病急骤,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遗留高位截瘫的后遗症。
脊柱结核:脊柱结核病灶中的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侵蚀脊柱骨质,导致脊柱破坏、塌陷,进而压迫脊髓,引起高位截瘫。在一些结核高发地区,脊柱结核导致高位截瘫的病例并不少见。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截瘫肢体肌肉无力或完全瘫痪:高位截瘫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或严重受限,表现为不能自主活动,严重者肢体完全瘫痪,无法进行任何主动运动。例如,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无法站立、行走等。
肌张力改变:早期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后期可能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出现肢体僵硬等情况。
2.感觉功能障碍
痛觉、温度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的部位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无法感知疼痛刺激,对温度的变化也不敏感,比如用针刺患侧肢体,患者可能没有疼痛感觉,用冷热刺激时也不能准确感知温度的变化。
触觉障碍:触觉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患者对触摸等触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
3.二便功能障碍
尿失禁或尿潴留:脊髓损伤后,控制排尿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即尿液不自主地流出;也可能出现尿潴留,即膀胱内尿液无法自行排出,需要借助导尿等方法来排空膀胱。
大便失禁或便秘:肠道的蠕动和排便控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大便失禁,即粪便不自主排出;或者出现便秘,表现为排便困难,需要通过灌肠等方法来帮助排便。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体温调节障碍:由于脊髓损伤影响了自主神经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如体温波动较大,容易出现高热或低温等情况。例如,在夏季时,患者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高热,而在冬季则可能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
血压异常:可能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如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改为坐位或站立位时,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脊柱的骨骼结构,了解是否存在脊柱骨折、脱位等情况。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脊柱的形态、椎体的完整性等,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脱位的细节,以及脊髓周围的组织结构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脊柱骨折,CT检查可以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骨折片的移位情况等。
MRI检查:是诊断脊髓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脊髓的形态、信号改变等情况,明确脊髓是否存在损伤、损伤的程度和范围等。例如,通过MRI可以看到脊髓是否有水肿、出血、变性等改变。
2.神经系统检查
感觉检查:通过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检查,明确患者感觉障碍的平面和程度。医生会用针刺、冷热刺激等方法在患者身体不同部位进行检查,记录患者的感觉反应。
运动功能检查:评估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运动功能,包括肌肉力量、肌张力等。可以通过让患者进行肢体的主动运动、对抗阻力运动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功能情况。
反射检查:检查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和浅反射(如腹壁反射等),了解神经系统的反射弧是否完整,有助于判断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四、康复与护理
1.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维持和改善肢体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范围,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对于截瘫患者的下肢,可以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训练等。
矫形器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肢体功能情况,佩戴合适的矫形器,帮助维持肢体的正确姿势,辅助患者进行站立、行走等活动。比如,佩戴截瘫行走矫形器可以帮助部分高位截瘫患者实现站立和短距离行走。
膀胱和肠道管理:对于二便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膀胱和肠道的管理。例如,定时进行膀胱冲洗、间歇导尿等,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并发症;通过调整饮食、定时排便等方法来管理肠道功能。
2.护理要点
皮肤护理:由于高位截瘫患者长期卧床,皮肤容易发生压疮。因此,需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可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来减轻局部压力。
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等辅助呼吸设备。
心理护理:高位截瘫患者往往会面临身体功能的重大改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高位截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面对可能导致高位截瘫的危险因素时,如注意交通安全、积极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等,可以有效预防高位截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