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脑血管疾病,具高发病、致残、死亡率。发病相关因素分不可控(年龄、性别、遗传)和可控(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如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及不同血管受累表现(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可致“三偏”综合征等,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现眩晕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急性脑梗死的定义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疾病。它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损伤。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或在某些诱因下(如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管完全闭塞,就会引发急性脑梗死。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不可控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所以老年人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明显上升。
性别:男性患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综合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脑血管疾病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患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的血管病变相关基因异常,会使血管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易引发脑梗死。
(二)可控因素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风险,进而诱发急性脑梗死。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急性大量饮酒还可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这些都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容易引起微小动脉瘤,一旦动脉瘤破裂或血管闭塞,就会引发脑梗死。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同时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不能活动;面部口角歪斜,流口水;言语不清,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理解他人的话语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不同血管受累的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如果是颈内动脉主干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还会伴有失语症。
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椎基底动脉主干梗死可导致四肢瘫痪、意识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缺血性梗死灶,表现为低密度区域。它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是急性脑梗死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
头颅MR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发现脑梗死病灶,还可以区分缺血半暗带和梗死核心,为早期溶栓等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这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早期溶栓治疗
如果患者符合溶栓指征(如发病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排除禁忌证等),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挽救缺血半暗带,但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和禁忌证要求,需由专业医生严格评估后决定。
(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复发风险。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出血倾向者等,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三)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在急性期要谨慎调控血压,一般不主张快速将血压降得过低,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血压水平,避免因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如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对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高脂血症:使用降脂药物控制血脂水平,如他汀类药物等,降低血液中的脂质含量,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脏器功能,因为其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可能下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等。
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由于儿童的血管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物理治疗等),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急性脑梗死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如在溶栓等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妊娠阶段和风险收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