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结节是慢性肝病致肝硬化时形成的结节状结构分再生结节(良性无恶变倾向)和不典型增生结节(低级别、高级别,高级别有恶变潜能),形成机制是慢性肝病致肝反复损伤肝星状细胞活化致肝小叶结构紊乱,相关表现有肝硬化一般表现(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及结节特异表现,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要控病毒复制,长期饮酒者须严格戒酒。
一、定义
肝硬化结节是肝脏在慢性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导致肝硬化病理过程中形成的结节状结构,是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肝小叶结构改建后的异常产物。
二、分类
1.再生结节:多为良性,由肝细胞再生形成,通常无恶变倾向,一般大小较均匀。
2.不典型增生结节: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其中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具有恶变潜能,需密切关注。
三、形成机制
多种慢性肝病长期作用使肝脏反复炎症损伤,肝细胞破坏后,肝星状细胞活化,合成大量胶原等纤维组织,导致肝小叶结构紊乱,进而形成结节。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四、相关表现
1.肝硬化一般表现:
肝功能减退: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消瘦等。
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致消化道出血)等。
2.结节特异性表现:低级别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多无特异表现,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有潜在癌变风险,但早期常无明显特殊症状。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可初步发现肝内回声不均的结节样改变,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CT及MRI:能更清晰显示结节形态、大小,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结节性质。
2.肝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可明确结节病理类型,判断有无不典型增生及评估恶变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更密切监测结节变化,因老年人肝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结节进展可能更快,应定期进行影像学及相关检查。
病毒性肝炎患者:需积极控制病毒复制,如乙肝患者需规范抗病毒治疗,以延缓肝硬化进展及结节变化。
长期饮酒者:必须严格戒酒,避免酒精进一步损伤肝脏,加重肝硬化及结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