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由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寄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感染导致,传播途径有经口摄入污染食物或水源、手接触污染物体再经手口途径,易感人群包括免疫系统未成熟卫生意识不足的儿童、免疫力下降肠道功能衰退的老年人及有肠道基础疾病等免疫力低下相关疾病者,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卫生、居住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差会增加感染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导致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
1.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可产毒或侵袭肠黏膜)、沙门氏菌属(可污染食物、水源引发感染)、志贺菌属(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致病菌)等,这些细菌通过产生毒素或直接侵袭肠道黏膜,破坏肠道正常功能,引发腹泻。
2.病毒: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诺如病毒则常引起成人及学龄儿童的急性感染,病毒感染后在肠道内复制,影响肠道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发生。
3.寄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繁殖,可损伤肠黏膜,干扰肠道正常生理过程,引发腹泻症状。
二、传播途径因素
1.经口摄入污染物质:食物被病原体污染是常见传播方式,例如食用被细菌、病毒污染的未煮熟肉类、蛋类,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病原体随食物或水进入人体肠道引发感染。
2.接触传播:手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如公共设施、玩具等),再经手口途径将病原体带入体内,尤其儿童因好奇易接触污染物且卫生习惯较差,更易通过此途径感染。
三、易感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且部分儿童卫生意识不足,更容易接触并摄入病原体,如婴幼儿易感染轮状病毒导致腹泻。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减弱,更易受感染性腹泻困扰。
3.基础疾病患者:患有肠道基础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相关疾病的人群,肠道屏障功能或整体免疫功能受损,病原体更易入侵引发感染性腹泻。
四、生活方式影响
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感染风险,如饮食不卫生(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饮用生水等)、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缺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使病原体有更多机会进入人体肠道,诱发感染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