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受心理、生理、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心理因素有长期精神压力致神经内分泌紊乱、情绪障碍干扰神经递质调节;生理因素中儿童因神经发育、老人因睡眠结构改变及疾病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睡眠环境不适、生活方式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睡前行为不当)致睡眠障碍。
一、心理因素
1.长期精神压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学习等带来的精神压力下,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紊乱。例如,长期高压状态下,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会影响褪黑素等睡眠相关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睡眠障碍。研究表明,长期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失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压力较小的人群。
2.情绪障碍:焦虑症患者常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睡眠问题。抑郁症患者则多表现为早醒、睡眠增多等睡眠障碍。这是因为情绪障碍会干扰大脑对睡眠相关神经递质的调节,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
二、生理因素
1.年龄
儿童:婴幼儿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可能会出现夜间频繁醒来等睡眠问题。例如,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较长,但睡眠周期短,容易醒;学龄前儿童可能会因为白天活动过度或睡前兴奋等出现入睡困难。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结构会发生改变,深睡眠期缩短,浅睡眠期延长,容易早醒。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也会影响睡眠。
2.疾病影响: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例如,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偏头痛等,疼痛会干扰睡眠;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睡眠中可能出现呼吸不畅、缺氧等情况,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患者在夜间平卧时可能会加重呼吸困难,导致睡眠中断。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都会影响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过于明亮的光线、过大的噪音都会干扰睡眠。例如,噪音超过50分贝就可能影响睡眠,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会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增加。
2.生活方式因素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的生活方式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例如,经常上夜班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与正常生物钟不符,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睡前行为不当: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入睡。另外,睡前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酒精会干扰睡眠结构,咖啡因和茶碱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