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性肝硬化由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虫卵沉积肝内引发免疫反应致纤维组织增生终成肝硬化,早期有乏力等非特异症状,晚期有门静脉高压相关及肝功能减退相关表现,诊断靠疫水接触史、病原学及肝功能等检查,治疗用吡喹酮抗虫及处理并发症,儿童需尽早规范治疗且低龄用药谨慎,老年人要评估肝肾功能及基础疾病选合适方案并关注并发症。
一、定义
血吸虫性肝硬化是由血吸虫感染引发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纤维化疾病,主要因日本血吸虫寄生人体门静脉系统,虫卵沉积于肝脏,持续刺激引发炎症与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肝硬化。
二、病因
(一)病原体感染
主要由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血吸虫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雌虫产卵后,部分虫卵沉积于肝脏汇管区等部位,启动免疫病理反应。
三、病理机制
(一)虫卵沉积引发免疫反应
血吸虫虫卵沉积于肝组织,诱发宿主免疫应答,形成虫卵肉芽肿,反复的炎症反应刺激成纤维细胞活化,分泌大量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组织纤维化。随着病情进展,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四、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泻或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
(二)晚期表现
1.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可出现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等。
2.肝功能减退相关表现:有消瘦、乏力加重、黄疸(皮肤黏膜黄染)、凝血功能障碍(如鼻衄、牙龈出血)等。
五、诊断
(一)病史采集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重要线索。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吸虫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或集卵法查找血吸虫虫卵,或血清学检查(如循环抗体检测)协助诊断。
2.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指标。
(三)影像学检查
B超可见肝脏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增宽等肝硬化表现;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清晰显示肝脏形态结构改变及门静脉系统情况。
六、治疗
(一)抗血吸虫治疗
使用吡喹酮等药物杀灭血吸虫,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二)并发症处理
针对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采取相应止血措施、腹水需利尿等治疗)及肝功能减退相关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血吸虫后,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尽早诊断并规范抗血吸虫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由于低龄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适宜治疗方案。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时,需充分评估肝肾功能及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耐受性,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加强并发症观察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