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肝损伤由多种致病因素致肝脏广泛病理改变,致病因素含病毒性等多种,病理表现有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诊断依据有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病史临床表现,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有基础肝病者各有特点需相应应对。
一、定义及成因
弥漫性肝损伤是指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引发肝脏组织出现广泛性病理改变的状态。常见致病因素包括:
病毒性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等一系列反应。
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部分抗生素等)经肝脏代谢,可能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弥漫性肝损伤。
酒精性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等,进而发展为弥漫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出现弥漫性炎症、坏死等改变。
代谢性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因代谢紊乱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引起肝细胞炎症、损伤,呈现弥漫性肝损伤表现;此外,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性代谢疾病也可累及肝脏,造成弥漫性肝损伤。
二、病理表现与诊断依据
(一)病理表现
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如脂肪变性、水样变性等)、坏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等。
(二)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常见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水平可能升高,凝血功能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发现肝脏回声不均匀、实质回声增粗等改变;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辅助判断肝脏形态、结构及病变范围等情况,帮助提示弥漫性肝损伤的可能。
病史与临床表现:结合患者是否有病毒感染史、药物服用史、饮酒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以及是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相关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人群
儿童发生弥漫性肝损伤时,需格外关注病因排查,因儿童肝脏发育尚不完善,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更易引发弥漫性肝损伤。例如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弥漫性肝损伤,需尽早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且儿童用药需严格考虑肝脏耐受等情况,优先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二)孕妇人群
孕妇出现弥漫性肝损伤时,要谨慎选择检查及治疗手段,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综合评估病情,在保障孕妇肝脏状况稳定的同时,兼顾胎儿的发育情况,例如某些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能需要调整使用或换用其他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三)有基础肝病病史人群
既往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的患者出现弥漫性肝损伤,往往提示病情可能进展或复发,需加强监测,如密切观察肝功能指标变化、肝脏影像学改变等,根据具体病因调整治疗方案,比如病毒性肝炎复发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抗病毒治疗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