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有分离或转换症状,病因含心理社会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临床表现分分离性(情感爆发、遗忘、身份识别障碍)和转换性(运动、感觉障碍),诊断靠综合病史等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有心理暗示、认知行为及药物辅助,特殊人群儿童需宽松环境、青少年重心理疏导、老年人结合基础病、女性重心理支持。
一、定义
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具有易感素质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既往也称歇斯底里,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如意识、记忆、身份或感知觉分离)或转换性症状(如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二、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婚姻危机等)、长期内心矛盾冲突等可诱发癔症,患者常通过心理防御机制将痛苦体验转换为躯体或精神症状。
2.个体易感素质:性格特点多表现为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此类人群更易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而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一)分离性障碍
1.情感爆发: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哭闹、尖叫、撕扯衣物等,情感反应强烈且带有夸张性。
2.遗忘:对重要生活事件或经历突然遗忘,常为选择性遗忘,遗忘内容多与精神创伤相关。
3.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双重或多重人格,患者突然转变身份,言行符合新身份特点。
(二)转换性障碍
1.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瘫痪、震颤、共济失调等,瘫痪多为弛缓性,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体征。
2.感觉障碍:表现为失明、失聪、躯体感觉缺失等,检查无相应器质性病变依据。
四、诊断
需综合病史(详细了解精神刺激因素及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判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后诊断。
五、治疗
1.心理治疗:
暗示治疗: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理疗、针灸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适用于急性发作患者。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纠正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减少复发风险。
2.药物辅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用相应药物,如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滥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癔症多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等相关,需避免过度关注强化症状,家长及教师应营造宽松环境,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释放压力。
2.青少年:青春期个体心理波动大,易受同伴关系、学业压力影响发病,需注重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应对情绪问题,鼓励积极社交。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因躯体疾病、社会角色变化等因素诱发癔症,需关注其心理状态,结合基础疾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避免加重心理负担。
4.女性:女性因内分泌、社会角色等因素,情绪波动相对明显,发病时需重视心理支持,通过沟通了解其内心困扰,提供针对性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