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泻是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常见功能性胃肠病,有排便频率异常等临床表现,由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机制引发,依据罗马标准诊断,需与感染后腹泻、炎症性肠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鉴别,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对症为辅,儿童需关注营养均衡等,老年人要监测电解质等,妊娠期女性药物使用谨慎需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定义
功能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排便频率增加,但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如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等)证据支持。
二、临床表现
1.排便频率异常:一般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多为稀水样或不成形,但无脓血、黏液等异常。
2.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等,但无腹痛、体重下降等严重全身表现(若有则需警惕器质性疾病)。
三、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蠕动过快或不协调,导致粪便通过肠道时间缩短,水分吸收不充分。
2.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对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较小的刺激即可引发腹泻相关症状。
3.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平衡被打破,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影响胃肠功能,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腹泻。
四、诊断标准
依据罗马标准,需满足以下条件:
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至少6个月内累计超过12周。
2.排便频率增加(每天>3次),粪便多为稀水样或不成形,无脓血、黏液等。
3.各项检查(如粪便常规、结肠镜等)排除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五、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1.感染后腹泻:有明确感染病史,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改善。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常有黏液脓血便、腹痛、体重下降等,结肠镜等检查可见肠道黏膜炎症、溃疡等改变。
3.甲状腺功能亢进:除腹泻外,常伴多汗、心悸、消瘦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助鉴别。
六、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为主
饮食调整:避免摄入诱发腹泻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等,可选择易消化、低刺激性的食物。
心理调节:针对存在精神心理因素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科帮助。
肠道菌群调节:可考虑使用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失衡,但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菌株。
2.药物治疗:一般为对症治疗,如腹泻严重时可短期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优先非药物措施,避免低龄儿童使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关注营养均衡,避免因腹泻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优先通过调整饮食、心理安抚等非药物方式干预,谨慎使用止泻药物。
2.老年人:注意监测电解质,防止因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同时需警惕器质性疾病可能,必要时完善相关检查。
3.妊娠期女性: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心理支持等,以避免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