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慢性肝病相关病史者为肝硬化早期高危群体需密切监测,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指标异常、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且甲胎蛋白轻度升高及需病毒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等情况而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结构,肝脏硬度测定有瞬时弹性成像等无创技术,肝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金标准(有创),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各项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硬化并干预。
一、病史与风险因素评估
有慢性肝病相关病史者需重点关注,如长期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感染史、长期大量饮酒史、自身免疫性肝病病史、长期胆汁淤积病史等,这些人群是肝硬化早期发生的高危群体,需密切监测。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水平可降低,球蛋白水平可升高,导致白球比例(A/G)倒置;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学指标可能有不同程度异常,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凝血功能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
2.血清学纤维化指标:包括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等,这些指标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早期肝硬化时其水平多有升高,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甲胎蛋白(AFP):AFP轻度升高可见于早期肝硬化,同时也是肝癌筛查的重要指标,需动态监测AFP水平及变化趋势。
4.病毒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c等)或丙肝病毒RNA(HCVRNA),明确病毒感染状态及复制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早期肝硬化时肝脏可能体积稍增大或正常,后期逐渐缩小;肝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门静脉、脾静脉可增宽,脾脏厚度增加等,提示门静脉高压早期表现。
2.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结构,早期肝硬化可见肝叶比例失调(如左叶增大、右叶萎缩)、肝表面欠光滑;增强扫描可观察肝脏血管分布及血流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相关改变。
四、肝脏硬度测定
1.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通过测定肝脏硬度值(LSM)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当LSM≥7.0kPa时提示显著肝纤维化,结合病史等情况可辅助早期肝硬化诊断。
2.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及基于超声的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此类无创影像学技术可更精准地测量肝脏硬度,为早期肝硬化的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五、肝活检(有创检查,必要时采用)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等典型病理改变,但因属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主要用于无创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需精准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如长期酗酒的男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尤其乙肝、丙肝感染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等,需更密切关注上述各项检查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肝硬化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