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高的原因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素有剧烈运动、熬夜过度劳累、大量饮酒等可致其短暂或短期升高;病理性因素包含肝脏疾病相关的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还有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的心肌梗死、骨骼肌疾病等可引发转氨酶异常。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转氨酶高
1.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机体代谢增加,可能短暂影响肝细胞功能,使转氨酶释放入血,一般休息后可逐渐恢复。例如,长时间高强度跑步等运动后,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通常休息1-2天再复查会明显下降。
2.熬夜与过度劳累: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会打乱身体正常的生物钟和代谢节律,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进而导致转氨酶升高。比如连续熬夜加班后,复查肝功能可能发现转氨酶水平较平时偏高。
3.大量饮酒:酒精需要通过肝脏代谢,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引起转氨酶升高。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后,转氨酶升高较为常见,一般戒酒后一段时间可逐渐恢复。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转氨酶高
(一)肝脏疾病相关
1.病毒性肝炎
乙肝: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使得肝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转氨酶升高。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乙肝后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感染乙肝可能慢性化风险较高,成人急性乙肝多有乏力、黄疸等表现,复查乙肝五项及病毒载量可辅助诊断。
丙肝:丙肝病毒感染后同样会损伤肝细胞,引发肝脏炎症,导致转氨酶异常。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等,对于有输血史等高危因素人群需警惕丙肝感染导致的转氨酶升高。
2.脂肪肝: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可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进而使转氨酶升高。肥胖人群尤其是儿童和中青年肥胖者,患脂肪肝的几率较高,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诊断脂肪肝并评估转氨酶升高与脂肪肝的关系。
3.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等)、部分抗生素(如四环素等)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细胞受损,转氨酶释放增加。有用药史的人群出现转氨酶高时需考虑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机制不同,需根据用药情况综合判断。
4.自身免疫性肝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导致肝脏炎症,引起转氨酶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病好发于女性,可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二)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1.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受损,细胞内的酶类可释放入血,其中部分酶与转氨酶存在交叉,可能导致转氨酶轻度升高。对于有胸痛等心肌梗死典型症状或不典型症状的人群,需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鉴别是否因心肌梗死导致转氨酶升高。
2.骨骼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骨骼肌疾病,肌肉细胞受损后,细胞内的一些酶释放,也可能影响转氨酶水平,导致转氨酶异常。此类疾病多有肌肉无力等表现,可通过肌电图等检查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