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炎症性疾病,因胰酶异常激活致胰腺水肿等病理改变,多种病因可致胰酶异常激活,常见病因有胆道疾病、过量饮酒、暴饮暴食、高甘油三酯血症、药物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等升高,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等,不同人群中儿童与病毒等相关、老年人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妊娠期需考量母婴安全。
一、定义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发生自身消化的急性炎症性疾病,胰腺因胰酶被激活而出现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异常激活,激活的胰酶侵袭胰腺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造成胰腺水肿、充血,严重时可出现出血、坏死等。
三、常见病因
1.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感染等,是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结石等可阻塞胆总管末端,引起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
2.过量饮酒: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引发胰腺炎。
3.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使胰液分泌急剧增加,超过胰管排出能力,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4.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过高,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可损伤胰腺组织并激活胰酶,引发炎症。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可能通过干扰胰腺分泌或代谢等机制诱发急性胰腺炎。
四、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持续性钝痛、刀割样痛或绞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或前倾坐位时疼痛可减轻。
2.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多无缓解。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需警惕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等情况。
4.其他: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呼吸困难、少尿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五、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一般发病后2~12小时血淀粉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此外,还可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钙等指标,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形态等;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胰腺水肿、坏死程度及周围渗出等情况。
六、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急性胰腺炎多与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EB病毒等)、先天性胆道异常等相关,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且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适当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胰腺炎时,病情往往较为复杂,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如心、肺、肾等功能异常,需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急性胰腺炎时,需综合考量母婴安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母婴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