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转氨酶升高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妊娠;病理性因素有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管结石)、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不同病因导致肝转氨酶升高机制及表现不同,可通过相应检查辅助诊断。
一、生理性因素
(一)剧烈运动
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导致肝转氨酶升高。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肌肉组织受损等因素影响,使得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进而促使肝内的转氨酶释放入血,一般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此类情况常见于运动爱好者突然进行超量运动等情况。
(二)过度劳累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导致肝转氨酶轻度升高。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或体力劳动且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适当休息后通常可缓解。
(三)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肝脏的负担加重,可能会出现肝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情况,这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代谢增加等因素有关,一般在产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二、病理性因素
(一)肝脏疾病
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病毒在肝脏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导致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肝转氨酶大量释放入血。例如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会持续破坏肝细胞,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明显升高,通过血清学检测乙肝标志物等可辅助诊断。
2.脂肪肝:包括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相关,过多的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使肝转氨酶升高。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诊断脂肪肝,同时检测肝转氨酶水平能反映肝脏受损程度。
3.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转氨酶升高。例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能通过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或引起免疫反应等导致肝细胞损伤。有明确用药史且出现肝转氨酶升高时,需考虑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停药后部分患者肝转氨酶可逐渐恢复。
4.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引起肝转氨酶升高,同时可伴有自身抗体阳性等表现,需要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二)胆道疾病
1.胆囊炎:急慢性胆囊炎发作时,炎症可波及肝脏,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转氨酶升高。患者常伴有右上腹疼痛、发热等症状,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胆囊的炎症改变。
2.胆管结石:胆管内结石梗阻可引起胆道感染,进而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导致肝转氨酶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腹部超声、CT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胆管结石。
(三)其他系统疾病
1.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可导致谷草转氨酶升高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心肌细胞受损后,谷草转氨酶释放入血,同时可能伴有肝脏的相对缺血等情况影响肝转氨酶水平。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可辅助诊断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可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导致肝转氨酶轻度升高。患者常伴有心慌、多汗、消瘦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等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