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尿失禁成因多样,包括生理结构与功能退化(如膀胱容量下降、尿道括约肌松弛)、神经系统病变(如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周围神经损伤)、药物与疾病因素(如药物副作用、慢性疾病影响)、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如液体摄入管理不当、心理压力与抑郁)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术后患者、认知障碍患者、行动不便者)。治疗上建议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和行为干预,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则应及时就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生理结构与功能退化
1.膀胱容量与储尿能力下降
老年人膀胱肌肉弹性减弱,容量较青年时期减少约30%~40%,导致储尿量降低。同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排尿后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可能超过正常值的10%~15%,诱发充盈性尿失禁。
2.尿道括约肌松弛
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黏膜下血管减少,导致括约肌闭合力下降。男性则可能因前列腺增生术后或神经损伤,出现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两者均增加压力性尿失禁风险。
二、神经系统病变
1.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患者,因大脑皮质与基底节区神经传导异常,导致逼尿肌过度活跃,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研究显示,65岁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达40%~60%。
2.周围神经损伤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因骶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可能引发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时,也可能导致膀胱功能异常。
三、药物与疾病因素
1.药物副作用
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增加尿量生成,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能松弛尿道平滑肌,抗抑郁药(如三环类)可能抑制中枢排尿反射,均可能诱发或加重尿失禁。
2.慢性疾病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长期咳嗽,腹压增加易诱发压力性尿失禁;心力衰竭患者因液体潴留,夜间多尿增加失禁风险;中风患者因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出现神经源性膀胱。
四、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
1.液体摄入管理不当
过量饮水(超过1500ml/日)或睡前大量饮水,均可能增加夜间尿失禁频率。含咖啡因(如咖啡、茶)或酒精的饮品,因具有利尿作用,可能加重症状。
2.心理压力与抑郁
长期焦虑、抑郁患者,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逼尿肌过度活跃,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研究显示,老年尿失禁患者中,合并抑郁症状者占比达30%~50%。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术后患者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因尿道外括约肌损伤,早期尿失禁发生率达50%~80%,需术后3个月内进行盆底肌训练。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因韧带损伤导致膀胱位置改变,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2.认知障碍患者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无法及时感知尿意或寻找卫生间,易发生功能性尿失禁。建议使用定时排尿提醒器,并简化如厕路径。
3.行动不便者
轮椅使用者因体位改变困难,需使用便携式集尿器;卧床患者需使用防漏尿垫,并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六、非药物干预建议
1.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每日3组,每组收缩保持10秒,放松10秒,持续8~12周,可改善50%~70%患者症状。
2.膀胱训练
通过延迟排尿(初始间隔1小时,逐步延长至3~4小时),降低膀胱敏感性,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
3.行为干预
减少夜间液体摄入(睡前2小时禁水),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饮品,使用便签记录排尿时间,辅助膀胱训练。
老年尿失禁需综合评估生理、病理及心理因素,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