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呕吐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的机体反应,有生理性因素如育龄期女性妊娠早期及饮食因素,病理性因素包括消化系统(胃部、肠道疾病)、神经系统(颅内压增高)、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尿毒症)、药物副作用等,儿童、老年人、女性妊娠有不同特点,生理性轻度可调整饮食改善,病理性需就医,频繁出现或伴严重不适需及时就诊明确病因治疗。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恶心呕吐是指胃内的容物通过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机体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不适表现同时存在。
二、常见引发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妊娠:育龄期女性妊娠早期,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约50%~90%的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一般孕12周左右逐渐缓解。
2.饮食因素:短时间内进食过多、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一次性摄入大量生冷食物等,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呕吐。
(二)病理性因素
1.消化系统疾病
胃部疾病:胃炎(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可导致胃黏膜受损或胃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常伴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例如,慢性胃炎患者因胃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可反复出现恶心、呕吐感。
肠道疾病: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行受阻,可引发剧烈呕吐,同时伴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肠炎患者因肠道炎症刺激,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多伴随腹泻症状。
2.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压增高是常见原因,如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等病变,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导致呕吐,常伴有头痛、头晕、视力障碍等表现。
3.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代谢减缓,可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尿毒症:肾功能严重受损时,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可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呕吐,常伴随乏力、水肿、尿量改变等症状。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使用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如化疗药物(如顺铂等)、部分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药物引起的呕吐多在用药后一定时间内发生。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儿童
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喂养不当(如进食过快、过多)、胃肠型感冒、肠道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婴幼儿还需注意误服异物等情况,儿童出现恶心呕吐时需关注精神状态、呕吐物性状等,若频繁呕吐伴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等)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多种基础疾病共存,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且老年人对呕吐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耐受差,若出现恶心呕吐需警惕可能由严重疾病引起,如急性心肌梗死有时也可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需全面评估。
(三)女性妊娠相关
育龄女性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属生理现象,但需注意保证营养摄入,可通过调整饮食(如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等非药物方式缓解,若呕吐严重影响营养状态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补液等支持治疗。
四、非药物干预及注意要点
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轻度恶心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如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同时可少量多次饮水,避免脱水。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恶心呕吐,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非药物干预仅能作为辅助,不能替代对原发病的正规诊疗。
总之,恶心呕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若频繁出现或伴随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如剧烈头痛、腹痛、高热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