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三类,溶血性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致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肝细胞性因肝细胞受损致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阻塞性因胆道梗阻致结合胆红素升高且伴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有皮肤巩膜黄染及原发病表现;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及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溶血性黄疸轻度可观察严重需光疗等,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治原发病,阻塞性黄疸需解除胆道梗阻;特殊人群中新生儿黄疸分生理和病理,妊娠期黄疸需考虑妊娠相关肝病等,老年黄疸常合并基础疾病需全面诊断兼顾各脏器功能。
一、黄疸的分类及机制
1.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超出肝细胞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新生儿溶血病等。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肝细胞虽能处理部分,但仍有剩余非结合胆红素入血致黄疸,血清中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减少,结合胆红素因肝细胞受损不能充分排入胆道,部分反流入血,同时非结合胆红素也不能正常转化排出,血清中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3.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致胆道梗阻,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见于胆管结石、胰头癌等,胆道梗阻使胆汁排出受阻,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血清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患者常伴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等表现。
二、黄疸的临床表现
1.皮肤巩膜黄染:不同病因黄疸程度、色泽有差异,溶血性黄疸多为浅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呈浅黄至深黄色,阻塞性黄疸颜色更深,可为暗黄色甚至黄绿色。
2.原发病表现: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肝功能受损表现;阻塞性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还可能因胆道梗阻继发感染出现发热等症状。
三、黄疸的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明确胆红素升高程度及类型,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如肝细胞性黄疸比值多在30%-60%,阻塞性黄疸比值常>60%。
肝功能检查:了解肝细胞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等提示胆道梗阻可能。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胆道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等,是筛查胆道疾病的常用方法,能直观显示胆道结构及有无梗阻。
CT、MRI:有助于发现肝脏、胰腺等部位的占位性病变,对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价值高,可清晰显示胆道梗阻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
四、黄疸的治疗原则
1.溶血性黄疸:轻度者可密切观察,严重时需光疗(利用光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排出)、换血等治疗,针对原发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采用相应免疫抑制等治疗。
2.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如病毒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肝硬化患者需针对肝硬化进行保肝、抗纤维化等治疗。
3.阻塞性黄疸:需解除胆道梗阻,如胆管结石可行手术取石,胰头癌等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或其他介入方式解除梗阻,恢复胆汁正常排泄。
五、特殊人群黄疸特点及注意事项
1.新生儿黄疸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胆红素水平一般在正常范围内;病理性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程度重、进展快等,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光疗,同时要注意新生儿保暖、喂养等,保障其营养和生命体征稳定。
2.妊娠期黄疸
需考虑妊娠相关肝病等因素,如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等,要谨慎评估病情,治疗时需兼顾胎儿和孕妇健康,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密切监测母婴状况。
3.老年黄疸
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因诊断需全面,如可能同时存在肝病、胆道疾病、恶性肿瘤转移等,治疗时需兼顾各脏器功能,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式,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耐受情况,加强支持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