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呕吐需结合病因、患者状态及安全性综合考量,采取分层处理策略:非药物干预包括体位调整(急性呕吐侧卧位,慢性呕吐半卧位,特殊人群注意体位)、饮食管理(禁食禁水后逐步恢复,优先透明液体,特殊人群注意监测)、穴位按压(内关、足三里穴,禁忌皮肤破损者);药物治疗选择止吐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及辅助用药(质子泵抑制剂、益生菌);特殊人群处理有儿童(禁用甲氧氯普胺,慎用昂丹司琼,首选口服补液盐)、孕妇(优先非药物干预,维生素B6可安全使用,甲氧氯普胺需权衡)、老年患者(慎用中枢性止吐药,监测电解质);病因针对性处理涵盖感染性呕吐(胃肠道感染补液,中枢感染转诊)、代谢性呕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尿毒症透析)、机械性梗阻(需外科干预,禁止止吐药);家庭护理与观察要点有呕吐物观察(咖啡色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绿色可能为肠梗阻)、脱水评估(儿童、成人表现不同)、复诊指征(呕吐持续>24小时、发热>38.5℃、意识改变需急诊就诊),且强调治疗以患者安全为前提,非药物干预无效及时启动药物治疗,病因未明确前避免盲目使用强效止吐药,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必要时多学科会诊。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体位调整
急性呕吐时立即采取侧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慢性呕吐者可尝试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特殊人群:孕妇避免平卧位,防止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老年患者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2.饮食管理
禁食禁水4~6小时(儿童禁食2~3小时),待呕吐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
恢复期优先选择透明液体(如温水、电解质溶液),避免高脂、高糖、辛辣食物。
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儿童脱水风险高,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3.穴位按压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用拇指按压,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1~3分钟。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适用于胃肠型呕吐,可配合热敷增强效果。
禁忌:皮肤破损或局部感染者禁用。
二、药物治疗方案
1.止吐药选择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适用于化疗相关呕吐,但需警惕锥体外系反应(儿童、老年患者慎用)。
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对术后及放化疗呕吐效果显著,但可能引起便秘。
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适用于晕动病相关呕吐,青光眼患者禁用。
2.辅助用药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合并胃酸反流时使用,减少胃黏膜刺激。
益生菌:肠道菌群失调相关呕吐可辅助调节,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三、特殊人群处理原则
1.儿童
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甲氧氯普胺,2岁以下慎用昂丹司琼。
首选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静脉补液过度。
2.孕妇
妊娠早期呕吐优先非药物干预,维生素B6(每日≤200mg)可安全使用。
甲氧氯普胺在妊娠期属B类用药,但需权衡利弊后使用。
3.老年患者
慎用中枢性止吐药,避免加重认知障碍。
监测电解质紊乱,尤其注意低钾血症风险。
四、病因针对性处理
1.感染性呕吐
胃肠道感染需补液支持,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
脑膜炎等中枢感染需立即转诊神经科。
2.代谢性呕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失衡。
尿毒症患者需透析治疗,避免单纯止吐掩盖病情。
3.机械性梗阻
肠梗阻、幽门狭窄需外科干预,禁止使用止吐药掩盖症状。
五、家庭护理与观察要点
1.呕吐物观察
咖啡色呕吐物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需立即就医。
绿色呕吐物可能为肠梗阻,需禁食禁水并转诊。
2.脱水评估
儿童:尿量减少、眼窝凹陷、前囟门凹陷提示脱水。
成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皮肤弹性差需静脉补液。
3.复诊指征
呕吐持续>24小时、发热>38.5℃、意识改变需急诊就诊。
所有治疗措施需以患者安全为前提,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应及时启动药物治疗,病因未明确前避免盲目使用强效止吐药。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必要时多学科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