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相关贫血分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和伴随其他异常表现的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由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功能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青少年中常见;伴随其他异常表现的贫血有红细胞形态异常且随病情进展加重,老年患者贫血更易致不适。诊断依据包括血常规检查见红细胞等指标异常及白细胞、血小板异常,骨髓穿刺见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白血病细胞为主且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
一、白血病相关的贫血类型
(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1.发生机制: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正常造血受到影响时,红细胞的生成、发育等过程受阻,使得所产生的红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大小(MCV)正常、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从科学研究角度看,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造血微环境,干扰了红细胞生成素的正常作用途径等,进而引发此类贫血。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白血病相关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儿童和青少年白血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对于有白血病病史或正在接受白血病治疗的人群,更易出现该类型贫血。比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从而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其生活方式上可能因疾病导致活动耐力下降等,需要注意休息等。
(二)伴随其他异常表现的贫血
1.形态学异常相关:部分白血病患者的贫血可能伴有红细胞形态的其他异常,如红细胞大小不等、出现异形红细胞等。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对骨髓造血的破坏是不均匀的,影响了红细胞生成的一致性。从临床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的异质性导致骨髓中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使得生成的红细胞形态出现多样改变。这种情况在成年白血病患者中也较为常见,不同性别在白血病发生贫血的概率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在基础健康状况等方面可能影响对贫血的耐受程度,男性可能在体力活动等方面对贫血更敏感些。
2.与白血病病情进展的关系:随着白血病病情的进展,贫血可能会加重。当白血病细胞增殖更加旺盛时,对正常造血的抑制作用更强,红细胞生成进一步减少。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疾病加速期或急变期,贫血往往会明显加重。对于有白血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一旦发现贫血加重等情况,要及时评估病情。特殊人群如老年白血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贫血时更容易出现乏力、头晕等不适,需要更加关注其生活质量,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
二、白血病相关贫血的诊断依据
(一)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相关指标:通过血常规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白血病患者常出现RBC降低、Hb浓度下降、HCT减低。例如,正常成年人Hb浓度男性约120-160g/L,女性约110-150g/L,白血病患者出现贫血时Hb浓度会低于正常范围。
2.其他细胞系异常:同时还会伴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异常,白血病患者通常有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增高或减低,血小板数量也可能出现减少等情况。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往往白细胞明显增高,而慢性白血病患者早期可能白细胞轻度增高,后期也会出现异常变化,血小板可出现减少,这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等有关,通过血常规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初步怀疑白血病相关贫血。
(二)骨髓穿刺检查
1.骨髓象特征: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显示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白血病细胞为主,正常造血细胞如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等受抑制。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等大量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红细胞前体细胞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贫血的发生。通过骨髓穿刺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等变化,对于明确是否为白血病相关贫血以及白血病的类型具有关键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骨髓穿刺的操作注意事项不同,儿童由于骨髓腔相对较软等特点,操作时要更加轻柔准确,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凝血等基础情况,确保穿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