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呕吐是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由心理等多因素参与发病的精神障碍,病因有心理因素及部分患者的个性特点,临床表现为反复呕吐及伴情绪障碍等表现,诊断需排除躯体疾病并符合精神障碍标准,鉴别要与消化系统、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疾病等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呕吐区分,治疗优先心理治疗,药物辅助,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庭营造宽松环境,育龄女性要重视孕期心理对妊娠影响,老年患者需家属陪伴调适。
一、定义
神经性呕吐是一种以反复自发或故意诱发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无器质性病变作为引发呕吐的基础,主要由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参与发病。
二、病因
1.心理因素:常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等密切相关,例如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学习工作压力过大等情况,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引发呕吐反应。社会心理因素如家庭环境不和谐、人际关系紧张等也可能成为诱因,患者可能通过呕吐来应对内心的冲突或情绪问题。
2.其他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个性特点,如较为敏感、追求完美等,这些个性特质可能在特定心理社会情境下促使神经性呕吐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呕吐特征:反复发生的呕吐,呕吐物多为刚进食不久的食物,呕吐频率不定,可能在进食后立即呕吐,也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呕吐,呕吐一般不伴有恶心的强烈不适感,呕吐量可多可少。
2.伴随表现:常伴有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烦躁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体重减轻等情况,但一般无明显的营养不良表现,因为呕吐的食物多为近期摄入,机体营养物质丢失相对有限。同时,患者一般无其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典型表现,如腹痛、腹泻等。
四、诊断
1.排除躯体疾病: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呕吐物特点等,结合全面的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等,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超声、胃镜等,以排除由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病变等)等躯体疾病导致的呕吐。
2.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依据相关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患者的呕吐表现与心理社会因素有明显关联,且排除躯体疾病后,符合神经性呕吐的精神障碍诊断要点。
五、鉴别诊断
1.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如胃炎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等,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病变;胃溃疡常有周期性上腹痛等表现,胃镜可明确溃疡病灶,这些疾病导致的呕吐有相应器质性病变的证据,与神经性呕吐的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不同。
2.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呕吐外,常伴有多汗、心悸、消瘦、手抖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而神经性呕吐一般无此类内分泌代谢异常的实验室证据。
3.神经系统疾病: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等可引起呕吐,多伴有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病变,与神经性呕吐不同。
六、治疗原则
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心理治疗,常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呕吐相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患者处理潜在的心理社会因素,缓解情绪问题。药物治疗一般作为辅助手段,若有需要可根据患者具体情绪等情况谨慎选用相关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家长应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度指责或给孩子施加过高学业等压力,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情绪问题并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因为儿童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神经性呕吐可能与儿童的心理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家长的关爱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2.育龄女性:要注意情绪对妊娠的影响,若在孕期出现神经性呕吐,需重视心理因素对妊娠过程的影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因长期呕吐等情况对孕妇和胎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长期呕吐可能导致孕妇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需要综合关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调适。
3.老年患者:可能因退休等生活变化出现情绪波动,如孤独感、失落感等,从而引发神经性呕吐,家属需多陪伴老人,关注其心理状态,鼓励老人参与社交活动等,帮助老人适应生活角色的转变,缓解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呕吐问题,保障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