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受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生物钟紊乱、疾病影响;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情绪波动;环境因素涉及睡眠环境不适、居住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因素包含作息不规律、饮食影响;特殊人群中儿童易因不良刺激、作息未引导等失眠,老年人因身体衰退、生物钟改变、心理担忧等易失眠
一、生理因素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生物钟,它控制着睡眠-觉醒周期等生理节律。例如长期倒班工作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与正常生物钟节奏不符,打乱了体内激素分泌等生理过程的规律,进而容易引发失眠。正常情况下,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物钟变化,夜间分泌增加促进睡眠,而生物钟紊乱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异常,影响睡眠质量。
(二)疾病影响
许多疾病会干扰睡眠。如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这些不适会在夜间加重,从而影响睡眠。呼吸系统疾病,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气道通气功能障碍,会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导致失眠。另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运动障碍外,还常伴有睡眠障碍,可能出现夜间多梦、易醒等问题。
二、心理因素
(一)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大脑会持续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例如职场人士面临工作业绩考核等压力时,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容易引发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失眠。焦虑情绪会使人难以放松,大脑一直处于警觉状态,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二)情绪波动
突发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等,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这些情绪波动会影响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以失恋为例,当事人可能会陷入长时间的悲伤、抑郁情绪中,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代谢发生改变,从而干扰睡眠机制,导致失眠。
三、环境因素
(一)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会让人感觉不适,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例如温度在20-25℃时人体感觉较为舒适,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干扰睡眠。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像卧室有强光照射,即使是微弱的灯光,也可能影响睡眠。噪音方面,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如靠近公路的居民,夜间车辆的嘈杂声会干扰睡眠,使人容易惊醒,影响睡眠质量。
(二)居住环境改变
突然更换居住环境,如从熟悉的家中搬到陌生的宿舍等,身体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出现失眠情况。因为新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气味、空间布局等与原来的环境不同,人体的生理节律需要时间来调整以适应新环境,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作息不规律的情况会破坏睡眠-觉醒周期。例如一些年轻人经常熬夜玩游戏、追剧等,夜间过度兴奋,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到了正常睡眠时间却难以进入睡眠状态。而白天长时间睡觉会打乱生物钟,使夜间的睡眠欲望降低,导致失眠。
(二)饮食影响
睡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饮品也会引起失眠。比如咖啡、茶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会使人难以入睡。大量饮酒后入睡,虽然起初可能会感觉昏昏欲睡,但酒精代谢过程中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浅、易醒等问题。另外,睡前吃得过饱,胃肠需要消化食物,会引起身体的不适,也会影响睡眠。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的睡眠需求与成人不同,但其睡眠也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幼儿期的儿童,如果白天受到惊吓等不良刺激,夜间可能会做噩梦,导致睡眠不安、易醒。而且儿童的作息需要家长引导建立规律,如果家长没有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容易出现失眠情况。另外,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环境变化等因素更为敏感,如居住环境改变等,都可能影响儿童的睡眠。
(二)老年人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是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浅。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等,身体的疼痛会干扰睡眠。另外,老年人的生物钟也会发生改变,夜间容易早醒。而且老年人可能会因为对自身健康的担忧等心理因素出现失眠,例如担心自己的慢性疾病加重等,从而影响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