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先天因素包括遗传致体质气血生成基础薄弱;后天因素有饮食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情志不良、劳累过度(体力或脑力)、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失血相关疾病、不同年龄(婴幼儿脾胃弱、中老年脏腑功能衰退)及女性特殊生理过程易致气血损耗等。
一、先天因素
1.遗传与体质基础: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遗传因素导致身体的气血生成基础相对薄弱。从中医理论角度而言,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血的生成密切相关,若父母体质偏颇,存在气血生成不足的情况,可能使子代在出生时就处于气血相对不足的体质状态,这在婴幼儿时期可能就会有所体现,如婴儿体质偏虚弱、生长发育相对缓慢等情况可能与先天气血不足有关。
二、后天因素
1.饮食因素
摄入不足:长期饮食不规律、节食减肥等会导致营养物质摄入缺乏。例如,日常饮食中缺乏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像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摄入过少。蛋白质是气血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细胞的核酸合成,与红细胞的成熟有关,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物质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从而引发气血不足。
消化吸收障碍: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等,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例如,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影响食物的初步消化,进而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慢性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病变,影响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吸收过程,使得气血生成所需的营养无法有效获取,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气血不足的状况。
2.情志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状态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与生成。从中医理论来讲,情志不舒会导致肝郁气滞,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且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肝郁气滞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的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失常则气血生成不足;同时,长期的情志异常还会影响心神,心神失养也会间接影响气血的状态,例如长期焦虑的人群可能会出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气血不足的表现。
3.劳累过度
体力劳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能量消耗过大,超过了气血的生成与补充能力。比如建筑工人长期高强度劳作,身体不断消耗气血来维持体力活动,而气血生成相对不足,就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表现为体力不支、容易疲劳、面色苍白等。
脑力劳累:现代社会中,长期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如程序员长时间连续工作、学生长时间备考等,会耗伤心血。因为心主血脉,主神志,脑力过度会使心血消耗过多,而心血不足又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从而导致气血不足,常见症状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面色无华等。
4.疾病因素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会持续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紊乱,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营养物质,长期处于高消耗低利用状态,导致气血生成匮乏;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不断增殖,掠夺人体营养,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进而出现气血不足,表现为消瘦、乏力、面色萎黄等。
失血相关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失血,如慢性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会直接导致气血流失。以月经过多为例,女性长期月经过多会使体内血液丢失过多,而血为气之母,血流失过多必然会引起气血不足,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气血不足的表现。
5.年龄因素
婴幼儿时期: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但脾胃功能相对稚嫩,消化吸收能力有限,若喂养不当,容易出现气血生成不足的情况。例如母乳喂养不足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合理,都可能导致婴幼儿气血生成缺乏,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表现为生长迟缓、体质虚弱等。
中老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肾精也逐渐亏虚,这些都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脾胃功能衰退使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肾精亏虚则气血生化的基础不足,所以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状况,常见表现有面色晦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
6.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生理过程,这些过程都容易导致气血损耗。如月经期间会有血液流失;妊娠时胎儿生长发育需要消耗母体气血;分娩时失血及体力消耗;哺乳时气血也会相对不足,所以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常见症状有月经不调、面色萎黄、产后身体虚弱等。